钱塘的社交场似乎总有着自已的节奏。在经历了官宴的正式、纨绔的喧闹以及拜访名士的清谈后,阮郁又收到了一份风格不同的邀约——来自城中一位颇有声望的乡绅,在其私家园林“耦园”举办的午后茶会。
递帖的仆役言明,此乃小范围雅集,只邀数位真正醉心文墨的同好,品茗赏画,不论俗务。阮郁心知,这或许是接触钱塘本土文化精英核心圈的另一个机会,便应允前往。
耦园以精巧着称,亭台水榭,移步换景。茶会设在一处临水的敞轩,窗外荷香隐约,轩内清幽宜人。到场的有五六人,除了主人沈乡绅,还有两位书院的山长,一位告老还乡的翰林编修,以及一位看似是本地颇有名望的藏书家。气氛果然与官宴和纨绔聚会迥异,更为沉静内敛。
众人见面,寒暄也围绕着书画、典籍、金石展开。阮郁依旧保持着他谦和好学的姿态,不多言,但每每开口,必能切中肯綮,引经据典,分寸拿捏得极好,很快便赢得了在座几位老者的好感。
茶过三巡,话题渐渐发散。那位告老的翰林编修抚着茶杯,感慨道:“如今世风,人心浮躁,能沉下心来读书做学问的年轻人是越发少了。便是在这文风鼎盛的钱塘,也多的是追逐虚名、攀附权贵之辈。”
沈乡绅闻言,笑了笑,接口道:“李老也不必过于忧心。年轻人中,也并非没有清流。譬如西泠桥畔那位苏家小娘子,老夫虽未曾深交,但观其行事,不慕荣利,不汲汲于声名,只安心经营自家学问艺事,靠润笔维持清贫生计,这份心性,在当今年轻一辈中,实属凤毛麟角。”
润笔生计? 阮郁心中微动。这已是他第二次听到类似的说法。第一次是从刘文昊那里,带着些许不以为然的调侃;而这一次,是从一位德高望重的乡绅口中,带着明显的赞赏。
那位藏书家也点头附和:“沈公所言极是。小小娘子润笔有度,不因人而异,不因势而改。贫寒士子求字,或可酌情;豪富商贾掷金,不合其意亦断然拒之。这份风骨,颇有古君子之风。老夫曾见她为郑家书铺题写的匾额,字迹清秀中带着一股难得的刚劲,可见其心志。”
话题自然而然地围绕苏小小展开,但基调全然不同。没有对其容貌的品评,没有对其才艺的过度渲染,更多的是对其为人处世、品性风骨的肯定。尤其是“润笔有度”、“风骨”这样的评价,出自这些阅人无数的长者之口,分量极重。
阮郁静静地听着,偶尔附和一两句表示认同。他注意到,这几位长者提及苏小小时,语气中带着一种近乎于对自家出色晚辈的爱护与期许,而非对待一个可供谈论的“才女”物件。这让他对苏小小在钱塘真正清流士绅心中的地位,有了更准确的认知。
她不仅仅是有才,更是在品行上得到了这个圈子的认可和尊重。这无疑大大提升了她在阮郁心中的分量和……独特性。
茶会持续了一个多时辰,最终在和谐的氛围中结束。阮郁告辞时,沈乡绅亲自送他到园门口,临别时似是无意地提了一句:“阮公子若有闲暇,不妨多去清源书肆走走,郑掌柜那里,时常有些真正的好东西,也常能遇到些有趣的同道。”
阮郁心中了然,这又是一次不着痕迹的指引。郑掌柜,似乎成了连接他与那个“西泠世界”的一个关键节点。
喜欢晓渡钱塘:我的苏小小人生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晓渡钱塘:我的苏小小人生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