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轮法王也缓缓点头:“忽必烈王爷所言有理。与此等人物结怨,实属不智。若能化干戈为玉帛,或可窥得天道一隅。”
蒙哥沉吟良久,终于下定决心。他猛地一拍扶手:“好!就依王弟之言!选派能言善辩、身份足够的使者,携带本王金刀令箭和厚礼,前往襄阳!去见那位‘张先生’!告诉他,只要他肯归顺我大蒙古,荣华富贵,权势地位,任他挑选!即便他不愿,只要他不再与蒙古为敌,本王亦以国师之礼相待,赠以重宝,礼送出境!”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当然,若他冥顽不灵……哼,我蒙古铁骑,纵有千难万险,也必踏平襄阳,将他碎尸万段!让使者把这话也带到!”
“是!”帐下有人领命。
很快,一支由蒙古亲王忽必烈麾下重要谋士(汉人降臣,熟知中原文化)、吐蕃高僧(以示对强者的尊重)、以及精锐护卫组成的使团,携带着蒙哥的亲笔信(用汉蒙两种文字书写)、象征权力和友谊的金刀令箭,以及无数金银珠宝、珍稀古玩,离开了蒙古大营,朝着襄阳城方向而去。
王帐内,蒙哥望着使者远去的背影,目光深邃。他知道,这次招揽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那白衣张晋的存在,就像一根刺,扎在他雄心勃勃的心脏上。他既渴望得到这种力量,又极度忌惮。无论如何,这一步棋,必须走。
而此刻的襄阳城内,张晋正悠闲地品着李莫愁沏的新茶,听着杨过眉飞色舞地向郭靖、黄蓉等人描述昨夜“空袭”的细节,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他神识微动,早已感知到北方那股带着复杂意图的气息正在靠近。
“哦?来使招安?”张晋抿了口茶,眼中闪过一丝戏谑,“倒是有点意思。正好,闲着也是闲着,陪他们玩玩也好。”
蒙古使者团的到来,并未引起襄阳城头的烽火。他们打着白旗,由数名骑士护卫,簇拥着几辆满载箱笼的马车,缓缓行至南门外。守城军士早已得报,弓箭手隐于垛后,刀斧手伏于门内,气氛肃杀中透着一丝诡异的好奇。
为首的使者是位四十余岁的文士,名叫刘仲禄,原是金国旧臣,后投靠蒙古,因精通汉蒙文化、能言善辩而被忽必烈赏识。他身旁跟着一位披着大红袈裟、手持金钵的吐蕃高僧达尔玛,以及一名身材魁梧、面色倨傲的蒙古千夫长脱脱帖木儿。这阵容,可谓软硬兼施,礼兵并用。
吕文德与郭靖、黄蓉等人站在城头,看着下方那支小小的队伍。黄蓉秀眉微蹙,低声道:“蒙古人吃了大亏,不来报复,反而派使者?看来是冲着张公子来的。”
郭靖沉声道:“必是招安之计。张公子岂是屈居人下之辈?”
吕文德有些紧张:“那……见是不见?万一是诈?”
这时,张晋的声音淡淡传来:“见,为何不见?人家千里迢迢送礼来,岂有拒之门外的道理?” 众人回头,只见张晋不知何时已来到城头,白衣胜雪,负手而立,嘴角噙着一丝玩味的笑意。“开城门,放他们进来。带到府衙前院。” 他顿了顿,补充道,“让将士们都精神点,给我们的客人……看看军威。”
片刻后,襄阳府衙前那片宽敞的演武场上,气氛微妙。一侧是甲胄鲜明、刀枪林立、肃杀无声的宋军精锐,以及得到消息赶来“看热闹”的洪七公、杨过、李莫愁、小龙女、冯默风等武林高手。另一侧,则是略显局促的蒙古使者团。
刘仲禄深吸一口气,努力维持着使节的镇定,上前一步,对着端坐于上首太师椅上的张晋躬身行礼,朗声道:“大蒙古国大汗特使刘仲禄,奉大汗之命,特来拜会张先生!” 他汉语流利,礼仪周到。
张晋抬了抬眼皮,漫不经心地道:“哦?蒙哥大汗有何指教?” 连“赐座”都省了。
刘仲禄心中不悦,但不敢表露,双手奉上蒙哥的亲笔信和金刀令箭:“大汗久闻先生乃世外高人,神通广大,心生仰慕。特命在下前来,表达敬意。大汗有言,先生若愿弃暗投明,归顺我大蒙古国,荣华富贵,唾手可得!大汗愿以国师之位相待,裂土封王,亦非不可!即便先生不愿出仕,只要先生承诺不再与我大蒙古为敌,大汗亦赠以重宝,礼送先生及门下远离中原这是非之地。此乃大汗信物及礼单,请先生过目。” 说着,示意随从抬上几个沉甸甸的大箱子,打开一看,珠光宝气,耀眼生辉。
这番说辞,可谓极尽诱惑与威胁之能事。
场中宋军将士闻言,无不怒目而视,若非军纪严明,早已骂出声来。洪七公掏掏耳朵,嗤笑一声:“裂土封王?好大的口气!老叫花我听着都嫌臊得慌!” 杨过更是冷哼一声,手握上了玄铁重剑的剑柄。
张晋却笑了,笑得让刘仲禄心里发毛。他没有去看那些金银珠宝,而是拿起那柄金刀令箭,在手里掂了掂,仿佛在掂量一块废铁。
“国师?封王?”张晋摇摇头,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嘲讽,“蒙哥大汗的好意,我心领了。不过……”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刘仲禄,又瞥了一眼他身后那位一直闭目养神的吐蕃高僧达尔玛,以及一脸傲气的脱脱帖木儿,“我这个人,散漫惯了,受不得拘束。而且,我最讨厌的,就是被人威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