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灵州定基
灵州的漕渠边,新栽的杨柳已抽嫩芽。赵正勒马驻足,望着渠面上往来的粮船 —— 苏琬琬推行的 “漕运互通” 新政已在三州落地,灵州的粟米、恒州的布匹、洛阳的铁器顺着漕渠流转,船工们的号子声里满是干劲,这景象比战前更盛。
“赵帅,吐蕃回纥残部的安置册。” 萨琳娜递来一卷羊皮纸,上面记着各族降众的去向,“回纥降兵三千编入范阳军辅营,吐蕃老弱安置在灵州西郊,分了田地和农具,柳萱姑娘还在那边设了医棚。”
赵正接过册子,指尖划过 “阿古拉” 的名字 —— 这位回纥王子自凤鸣坡倒戈后,一直协助安抚回纥降众,如今已成为各族降众的信任者。“传我令,封阿古拉为灵州别驾,专管异族事务,告诉他,只要真心归附,大明…… 范阳必不亏待。” 话到嘴边,他生生改了口,如今还不是提 “大明” 的时候。
两人往西郊走去,远远就见柳萱带着医女给吐蕃老妇诊脉。老妇手里捧着新分的粟米,用生硬的汉话道谢:“赵王好,柳大夫好。” 柳萱抬头见赵正,笑着迎上来:“这些日子教他们种西域粮种,有阿古拉帮忙,倒也顺利。只是有些吐蕃青年还怕打仗,得慢慢劝。”
“不急。” 赵正望着田埂上劳作的异族百姓,“只要让他们有地种、有饭吃,比说再多道理都管用。”
正说着,赵江月带着恒州户曹赶来,手里举着账本:“父亲,恒州的新税法试点成功了!‘计亩征银’比以前的苛捐杂税轻了三成,百姓们主动交粮,国库比去年多收了两万两!” 少年脸上满是兴奋,账本上的墨迹还没干透,显然是刚统计完就赶来报喜。
赵正接过账本,见上面标注得细致,连每个村落的税银数目都写得清楚,眼底露出笑意:“江月,你现在懂了吧?治理天下,不是靠刀枪,是靠让百姓过得安稳。”
消息传开,灵州百姓自发在府衙外立起 “保境安民” 的石碑,洛阳、恒州的官员也纷纷上书,恳请赵正 “总领中原政务”。没过半月,长安的使臣再次抵达灵州,带来少帝的诏书 —— 封赵正为 “尚父”“天策上将”,加九锡,赐 “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的特权,连太后都亲书 “社稷柱石” 四字,派人送来。
“尚父之尊,九锡之礼,这已是人臣极致了。” 苏琬琬捧着诏书,语气里满是感慨,“如今天下只知赵王,不知天子,这是民心所向啊。”
当晚,赵正召集柳萱、慕容芷、苏琬琬、萨琳娜,还有赵江月,在书房密议。烛火摇曳,映着舆图上连绵的疆土 —— 从范阳到灵州,再到洛阳、长安,大半中原已在掌控之中。
“王上之功,功高盖主;王上之德,德逾尧舜。” 苏琬琬率先开口,语气坚定,“如今唐室衰微,少帝年幼,奸臣虽除,却难保不再有乱局。您若不登大位,天下恐再陷动荡。”
慕容芷也起身:“末将愿率全军将士拥戴!只要您一声令下,范阳军即刻进驻长安,护您登基!”
赵正沉默着,指尖划过舆图上的灵州 —— 这里是他崛起的起点,从赵五到赵王,从范阳孤客到天下柱石,一路的牺牲与付出,都是为了护这苍生。他看向柳萱,后者轻声道:“你若登基,不是为了权位,是为了让新政推行,让百姓不再受苦。这是天命,也是民心。”
赵江月走到父亲身边,眼神沉稳:“孩儿愿随父亲,守住这天下,不让那些牺牲的将士白白流血。”
赵正深吸一口气,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有力:“为天下苍生计,为不再有战乱,我当顺天应人。” 他望向长安的方向,眼底闪过锐利的光,“但第一步,是先清干净长安的余孽,让新政在中原扎根。等根基稳固,再谈其他。”
(第二百四十五章 完)
喜欢雪月大明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雪月大明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