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准备行动!
“爹爹!” 赵江月穿着厚棉袄,像个小团子似的从门内跑出来,手里举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常嬷嬷刚烤好的,你带路上吃,暖身子!” 他踮着脚,把红薯塞进赵正怀里,又扯了扯赵正的衣襟,露出里面别着的小木剑 —— 剑柄上的 “正” 字被孩子用砂纸磨得光滑,“这个要拿好,打坏人时别掉了。”
赵正蹲下身,把孩子抱进怀里,红薯的暖意透过衣襟传过来,烫得心口发暖:“江月在家要听柳姨姨和常嬷嬷的话,帮着清点粮点的粮食,别乱跑。”
“我知道!” 赵江月搂着他的脖子,在他耳边小声说,“柳姨姨教我写‘凉州’两个字了,我每天写十遍,等爹爹回来检查。还有,我跟漕工爷爷说好了,等漕渠通了,我第一个帮爹爹放船!”
柳萱这时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封封好的书信,信封上贴着张小小的梅花笺 —— 是她照着梅花令画的,“这是给王承业节度使的信,里面写了巴图的接应暗号和堡垒后山的地形图,你路上别弄丢。我还让萨琳娜准备了十车西域的耐旱粮,跟着商队走,三日后能到凉州,正好赶上你们的行动。” 她又从袖中掏出个小瓷瓶,“这里面是止血的特效药,比之前的金疮药见效快,要是伤得重,就外敷加内服,记得按剂量来。”
赵正接过书信和瓷瓶,指尖触到柳萱微凉的手,她眼底有明显的青黑,显然昨夜整理情报到很晚。“范阳这边有你盯着,我放心。史思明那边要是有新消息,别硬审,等我回来再说。”
“放心吧,我让亲卫看着他,不会出乱子。” 柳萱笑了笑,帮赵正理了理马鞍上的布包,“漕工们说断水湾的渠壁今日就能砌完,再过三天就能试水,等你从凉州回来,说不定正好能赶上漕渠通船。”
赵正点头,翻身上马。慕容芷和李猛已带着亲卫、影卫在路口等候,李猛左臂的伤还没好透,却依旧穿着甲胄,腰间别着长刀:“大人,都准备好了!影卫探过,往凉州的官道通畅,就是过了易州后,路边多了些吐蕃游骑的马蹄印,得小心些。”
“走!” 赵正一声令下,队伍缓缓出发。赵江月站在府衙门口,挥着小手喊 “爹爹早点回来”,声音被晨雾裹着,飘了很远,直到赵正回头时,还能看到那个小小的身影立在霜色里。
队伍行至正午,易州边境的风渐渐大了,卷起路边的沙尘,打在甲胄上 “噼啪” 响。李猛策马赶上来,递过一块干硬的杂粮馍:“大人,先垫垫肚子,前面就是‘望胡驿’,萨琳娜的西域商队在那接应,能喝口热汤。”
赵正接过馍,咬了一口,干涩的口感让他想起赵江月塞的蜜饯,便从布包里摸出一颗,放进嘴里 —— 甜意瞬间漫开,冲淡了馍的粗糙。刚到望胡驿,就见萨琳娜带着几名胡商迎上来,为首的正是之前提供情报的伊思哈,他手里捧着一卷羊皮卷,神色有些凝重:“赵大人,刚收到消息,吐蕃的五千骑兵提前了!原本说三日后到,现在看,明日傍晚就能抵达凉州堡垒!”
“提前了?” 赵正心中一紧,翻身下马,接过羊皮卷 —— 上面是吐蕃骑兵的行进路线,标注着 “明日午时过青石滩,酉时到堡垒”,比原计划早了整整一天,“巴图的儿子还在堡垒里,消息能传进去吗?”
“能!” 伊思哈拍着胸脯,“我的商队有个伙计是巴图儿子的好友,现在就在堡垒外的货栈当杂役,能把信递进去。只是吐蕃骑兵提前到,你们的行动得也提前,不然等骑兵来了,堡垒的防守会更严!”
柳萱之前算好的 “三日后行动”,如今被打乱了节奏。赵正走到驿馆内的桌前,铺开凉州堡垒的地形图,指尖划过后山的 “水源口”—— 那里是巴图儿子约定的接应点,也是堡垒最薄弱的地方,只有五名守卫。“慕容芷,你带十名影卫,立刻跟着伊思哈的伙计去堡垒外,先确认巴图儿子的安全,顺便侦查水源口的守卫有没有增加;李猛,你带亲卫去青石滩方向,盯着吐蕃骑兵的动向,若他们靠近,就放信号弹;我留在望胡驿,给王承业写急信,让他提前做好正面佯攻的准备。”
众人领命离去,萨琳娜端来一碗热羊奶,里面加了西域的葡萄干:“大人,别太急,巴图的儿子叫巴雅尔,是个懂事的孩子,知道我们要救他,定会配合。我还让商队准备了二十套吐蕃兵的服饰,你们潜入时能用。”
赵正接过羊奶,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缓解了一路的疲惫。他提笔写急信时,忽然想起赵江月的小账本,便从布包里翻出来,在空白页上记:“望胡驿,辰时,吐蕃骑兵提前,需改行动时间”,笔尖顿了顿,又添了句 “想江月的红薯,想柳萱的热粥”,才把信交给驿卒,让他快马送凉州。
傍晚时分,慕容芷和李猛先后传回消息 —— 水源口的守卫果然增加到了十人,巴雅尔收到信,说会在明日子时偷偷打开水源口的侧门,接应他们;吐蕃骑兵已过青石滩,正往堡垒赶,队伍里还带着三架投石机,显然是想加强堡垒的防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