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伊伯带深处的冰岩阴影中,“星尘号”如同蛰伏的金属甲虫,静静舔舐着伤口。船体外壳上,纳米修复凝胶正在低温下缓慢固化,填补着纵横交错的刮痕与凹坑,新喷涂的隐身涂层呈现出与周围冰岩相似的暗淡光泽。林枫完成了对左翼推进器基座的应急加固,虽然无法完全消除结构疲劳,但至少将崩溃的风险暂时压后。飞船内部,各种因过度负载而报警的系统逐渐恢复稳定,只有能源核心的读数提醒着他,此次规避行动的代价不小——能量储备已降至78%。
然而,肉体与机械的疲惫,远不及精神上遭遇的冲击。那个暗金色十二面体、那道冰冷高效的毁灭光束、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未知文明(或遗迹)的科技水平,都像一根冰冷的刺,扎在林枫的认知深处。它绝非善类,其自动防御系统展现出的是一种近乎绝对排外的冷酷逻辑。
暂时安全后,林枫第一时间调取了飞船被动传感器在过去几个小时里记录的所有数据,尤其是关于那个神秘信标的。当过滤掉宇宙背景噪音和刚才逃亡时产生的干扰后,分析结果让他精神一振。
信号增强了!
并非强度上的剧烈提升,而是清晰度和稳定性有了质的飞跃。之前在地球附近捕捉到的信号,如同隔着厚重毛玻璃听到的模糊声响,而此刻,这声音变得无比清晰、真切,仿佛就在耳边低语。
【信号源坐标:重新校准完毕。定位精度提升至±1000公里。】(相对于星际尺度,这已是极高的精度)
【信号特征更新:】
脉冲规律性确认: 信号并非连续波,而是以一种极其精确的周期进行脉冲发射。脉冲间隔恒定,误差小于皮秒级别,其稳定性甚至超过了人类已知最精确的原子钟。这种规律性,强烈暗示着其人造导航信标的属性。
脉冲结构解析(初步): 每个脉冲并非简单的能量爆发,其内部蕴含着复杂的、多层次的编码结构。“虚空引擎”尝试进行基础解析,发现其编码方式建立在一种非欧几里得几何的逻辑基础上,远超人类二进制或饕餮的多频叠加技术。初步识别出几个可能代表“坐标”、“识别码”、“状态信息”的重复数据块,但具体含义无法破译。
能量特征深化: 信号的本质能量属性更加清晰——一种高度有序、仿佛经过绝对零度淬炼过的“冷”能量,不带任何热辐射特征,其约束技术堪称鬼斧神工,能量利用率高得令人发指。与之前遭遇的攻击光束的能量属性同源,但更加平和、稳定。
多频段覆盖: 信号同时存在于电磁波、引力波、甚至某种疑似涉及微观维度的“量子谐波”等多个频道,确保其信息能在各种极端宇宙环境下有效传播。
这一切特征,都指向一个结论:这个信标是一个技术水准极高的文明留下的,目的很可能就是为了引导“符合条件”的来访者前往某个特定地点。那规律的脉冲,既是灯塔的指引,也可能是一种……身份验证或筛选机制?不符合其预设标准的接近者,是否会像他刚才那样,遭到无情打击?
林枫将解析出的脉冲序列与飞船导航系统获得的最新坐标进行叠加,全息星图上,一条清晰的、由无数个闪烁的光点连接而成的虚拟航线被勾勒出来,笔直地指向柯伊伯带更深处,那片连饕餮星图都标注为未知的空域。
目标前所未有地明确。
但林枫没有立刻启程。吃一堑长一智,刚才的遭遇让他深知这趟“寻宝”之旅的凶险。他需要更多的情报,更需要确保“星尘号”处于最佳状态。
他首先对信标信号进行了长达数个小时的持续监测,记录下其所有细微变化,试图找出可能存在的规律或漏洞。同时,他派出仅有的两架微型侦察无人机,以“星尘号”为圆心,对周边较大范围内的空域进行隐蔽侦查,重点排查是否存在其他类似的防御平台、隐藏的监视器、或者……其他也被信标吸引而来的“访客”。
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周边空域除了更多、更密集的小行星和冰尘外,暂时没有发现其他人工造物或异常能量源。这似乎是一个好消息,意味着他可能是目前唯一的“寻宝者”。但也可能意味着,其他闯入者……都已经被清理掉了。
修复工作仍在继续。林枫利用这段时间,对“星尘号”的隐身系统进行了针对性强化,特别是针对那种白色能量光束可能蕴含的探测机制,调整了隐身涂层的能量反射谱段。他还优化了引擎的出力曲线,使其在需要紧急规避时能提供更平滑但更迅捷的动力响应。
时间在紧张的备战中流逝。当飞船损伤基本修复,能量核心补充至85%(消耗了部分储备能源),侦察无人机也确认短期环境安全后,林枫知道,不能再等待了。
他重新坐进驾驶座,目光落在星图上那条清晰的航线上。信标的脉冲信号在传感器界面上稳定地跳动着,仿佛带着某种古老的韵律,既充满诱惑,又暗藏杀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