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夜人的意念如同退潮般悄无声息地撤走,指挥塔内恢复了那种被精密计算过的、令人窒息的“完美”秩序。能源流稳定得如同凝固的琥珀,数据屏上的曲线平滑得没有一丝涟漪,连空气循环系统发出的微弱嗡鸣,都保持着绝对恒定的频率。这种极致的高效与稳定,反而营造出一种比混乱更令人不安的死寂。
铁星指挥官端坐在指挥席上,如同一尊嵌入控制台的冰冷雕塑,唯有那只独眼中深处跳跃的微光,证明着他仍在思考,仍在抵抗着这种无处不在的、同化灵魂的“秩序”。他没有动,甚至连呼吸都刻意保持着与系统频率一致的平稳,但他的全部精神,都聚焦在刚才那转瞬即逝的异常波动上——那道来自壁垒之外、与“摇篮”残骸深处可能存在之物相关的、微弱的空间涟漪。
守夜人将其定义为“低威胁”的“信息残响”,但铁星敏锐的直觉却在疯狂预警。这不是无关紧要的背景噪音,这是一个信号,一个……来自深渊的回音。它出现的时间点,恰好是在“方舟计划”借助空间褶皱区的天然掩护,刚刚启动核心模块预制的关键时刻。是巧合?还是某种更高层面的、无法理解的因果关联?
他没有通过任何常规或加密频道下达指令,那太危险了。在守夜人几乎与第七区基础规则融为一体的感知下,任何有组织的、带有明确目的性的信息传递,都可能像黑夜中的火炬一样显眼。他只能依靠最原始、也最隐蔽的方式——经由绝对忠诚且经过特殊训练的“暗影”卫队成员,以看似例行巡逻、设备检修的动作为掩护,进行最基础的信息确认。
数小时后,一段被多重物理隔绝手段保存、不含任何电子信号的生物晶体记忆碎片,被秘密送到了铁星手中。他将其嵌入一个特制的、完全离线的读取装置,意识沉入其中。
碎片里记录的画面极其模糊,仿佛透过浓雾观察远方星火。是负责监控壁垒最外层“褶皱区”的“暗影”哨兵,在异常波动发生时,以其超越常人的空间感知天赋捕捉到的、近乎幻觉的短暂影像:
并非能量爆发,也不是物质实体。那是一片区域的真空本身,在微观尺度上,泛起了极其细微的、如同投入石子的水面般的“褶皱”。这些“褶皱”并非随机,它们以一种蕴含着非欧几里得几何美感的、复杂到令人头晕目眩的模式在传播、干涉、消散。在这微观涟漪的中央,隐约有一个……“点”?一个无法用大小、位置、甚至存在与否来定义的“点”,它仿佛是所有涟漪的源起,又像是它们的归处。哨兵的描述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痛苦,他的大脑显然无法长时间处理这种超越维度的信息,记忆碎片的后半段充满了扭曲的噪点和意识撕裂的痛感。
但真正让铁星脊背发凉的,是哨兵在意识崩溃前,捕捉到的一丝极其微弱的、伴随涟漪而来的……“信息质感”。那不是语言,不是代码,而是一种纯粹的、冰冷的“存在宣告”和……“搜索指令”的意味。就仿佛有一个无法想象的庞大意识,向宇宙中投出了一张无形的、感知力极强的“网”,在搜寻着某种特定的“共鸣体”。
“摇篮”……“创世余烬”……
铁星的脑海中瞬间闪过这两个词。守夜人追求它,“观察者”似乎也在寻找它。这道涟漪,是“余烬”自身散发的波动?还是某个搜寻者(很可能是“观察者”)发出的探测信号?
如果是后者,那意味着“观察者”并未放弃,它们对“摇篮”区域的关注远超想象,甚至可能……已经锁定了第七区的大致方位!守夜人所谓的“低威胁”评估,是基于他自身强大的实力,但对于第七区的人类而言,这无疑是灭顶之灾的前兆!
就在铁星的心不断下沉时,另一段来自医疗中心的、绝密级别的生物信号监测报告,被以同样的方式送达。报告显示,在外部空间涟漪发生的几乎同一瞬间,深度昏迷中的苏婉,其脑波活动出现了一次极其短暂、但强度惊人的峰值!峰值图谱与正常思维活动截然不同,更像是一种……被动的、高强度的“共鸣”或“解码”尝试!与此同时,守护在她身边的小树,眉心的生命绿光也同步发生了剧烈的、充满“警惕”意味的闪烁!
苏婉和小树,对那道来自“摇篮”方向的涟漪,产生了反应!而且是一种带有明确“识别”意味的反应!
铁星的独眼骤然收缩。他想起之前的情报,苏婉和小树的力量结合,能对守夜人的规则扫描产生微弱干扰。而现在,她们又能感应到可能与“创世余烬”相关的未知涟漪?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更深层次的联系?难道苏婉和小树,不仅仅是陈诺人性的“锚点”,她们本身,也与“摇篮”深处的秘密有关?是钥匙?是容器?还是……别的什么?
这个发现,让“方舟计划”的意义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逃离,或许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摇篮”深处隐藏着能够对抗“观察者”、甚至可能影响守夜人的力量,那么,主动接近那片死亡星域,或许才是绝境中唯一的生机。而苏婉和小树,可能是开启这线生机的关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