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署的窗棂刚糊上新的桑皮纸,米白色的纸页被晨风吹得微微鼓胀,像初生的蝉翼。晨光透过纸页,在案头堆起的竹简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将红、青、白三色麻绳染成暖黄。尹喜指尖划过最顶上一卷红绳竹简,绳结打得紧实如战阵,竹皮上还留着驿卒匆忙捆扎时勒出的深痕——这是昨夜从咸阳传来的军情急报,字里行间浸着渭水的水汽,还带着驿马奔跑时溅上的汗味。
他学着父亲的样子,将朱砂笔在砚台里转了三圈,笔尖饱蘸朱红,悬在“急报”二字上方时,目光却不由自主飘向窗外。东南天际的太微垣正缓缓升起,三十颗星官如朝堂列班,其中右执法星的光芒比往日偏了半寸,像秤杆上的准星歪了毫厘。《夏小正》里“太微垣星三十颗,执法星在中最明”的句子忽然浮现在脑海,而《甘石星经·太微垣》更明言:“右执法一星,在太微垣中,主刑法、狱讼,其位偏则刑失度,其光暗则冤狱生。”
尹喜忽然放下笔,墨滴在竹简上晕出小小的黑点。“取本月狱讼案卷来。”他对侍立一旁的小吏说。小吏应声去了,片刻后抱着半摞竹简回来,最底下一卷用牛皮绳松松捆着,竹皮上已生了层薄薄的霉斑,显然被压了许久。解开绳结,里面是上月关北两户人家的纠纷案——王家说李家偷了他的冬衣,李家说王家占了他的菜地,原被告各执一词,竹简边缘还留着前任书吏潦草的批注:“琐事,缓办。”
“把这卷移到红绳堆里。”尹喜用朱砂在竹简末端画了道短横,如剑划界,“右执法星虽未大动,却已有偏移之兆。《甘石星经》云‘执法星偏,小事积大’,此类案卷若再拖延,恐生民怨。”小吏捧着竹简退下时,他望着太微垣喃喃自语:“执法星如秤星,偏一毫便失准;关务如星轨,容不得半分懈怠。”
案头的竹简按绳色分作三堆,如星分三垣:红绳堆得最高,像北天的紫微垣般威严,多是边境哨卡的巡逻记录,偶尔夹杂着诸侯邦交的密函,其中一卷来自燕国的竹简,竹皮泛着幽蓝,墨迹里掺着松烟,写着“燕使将过函谷,献枣十石”;青绳次之,如中宫的太微垣,是往来商旅的通关文书,竹简上常沾着西域的砂粒或南国的茶渍,有卷楚国文书的末端还粘着片晒干的橘叶,带着洞庭湖畔的清香;白绳最矮,却最磨人,似南天的天市垣,记着柴米油盐——谁家丢了耕牛,哪户的田埂被雨水冲垮,字里行间全是关民的呼吸与体温。
尹喜翻开一卷白绳竹简,墨迹里混着麦麸,显然是在磨坊里匆匆写就。关南张老汉用炭笔歪歪扭扭地写着,说邻居赵二偷割了他半亩麦,末尾还画了个镰刀,刀刃朝向自家田地,笔画间的愤懑几乎要透纸而出。“取《甘石星经·紫微垣篇》来。”他忽然对小吏说。
书页在指间翻动,停在“紫微左垣有十五,内有尚书与大理”的章节。尹喜指着“大理”二字道:“你看今夜的大理星。”小吏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紫微垣左垣的大理星果然比昨夜暗了三分,像蒙了层薄尘的铜镜。“大理星主民间狱讼,”尹喜解释道,“《甘石星经》言‘大理星明,狱讼平;大理星暗,民有怨’。这麦案虽小,却是民心所向,明日辰时开堂,召双方对质。”说罢取过墨笔,在案卷旁批注:“麦虽微,却系民心。民心安,则大理星明。”
午时的日头晒得案头发烫,案上的铜爵映出刺眼的光。尹喜解开腰间的玉带透了透气,玉扣上的星纹被体温焐得温润。目光落在青绳竹简上时,一卷来自楚国的文书引起了他的注意——商队首领不仅写了货物清单,还在竹简背面画了幅简略的星图,用朱砂点出牛宿的位置,旁注“夜过牛宿,遇狂风折损三车丝帛”。
他取过自己绘制的星图,展开在阳光下比对。图上牛宿六星如牛角弯拱,旁侧的河鼓星亮度异常,比常日亮了近一倍,星芒带着躁动的红意。《夏小正》言“河鼓三星象军鼓,下有天桴三星竖”,而《甘石星经·天汉》注:“河鼓主舟车、风涛,其光变则有暴风。”果然与文书所述相合。
“给这支商队减免三成关税。”尹喜在文书上盖了关令印,青铜印泥在竹简上拓出“函谷关令”四字,“河鼓星动非人力所能及,减免关税既是体恤商旅,也是应合天象。”小吏在旁记录,忍不住问:“公子,星象真能算出商队遇风?”
尹喜指着窗外:“你看那云。”西南天空的云气在牛宿下方聚成箭形,箭头直指西北,“这便是《甘石星经》说的‘云如箭,风如弦’,星象与气象本是一体。河鼓星动是根,风起云变是末,见根便知末,方是观星要义。”
黄昏时,粮仓的老吏来报,说新收的粟米堆得太满,仓房四角已有些返潮,怕梅雨将至,需挪出半仓来通风。尹喜披上蓑衣,带着两名衙役往粮仓去。刚走到仓院门口,便闻见一股淡淡的霉味,像陈年的书简受潮。东南角的粟米堆泛着潮白,与其他堆的金黄截然不同,用脚拨开表层,底下的米粒已有些发黏,结成小小的团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