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上秋居》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灞原上的秋风,带着几分凉意与萧瑟,轻轻地拂过每一寸土地,细雨如丝,细密而温柔地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经过一番风雨的洗礼,天空终于放晴,秋风细雨初定,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落叶的清新气息,仿佛大自然在这一刻也停下了急促的脚步,静静地聆听着岁月的低语。
傍晚时分,天边最后一抹夕阳的余晖渐渐消散,夜幕悄然降临。就在这时,一群大雁排成整齐的队形,从天空中掠过,它们振翅高飞,向南方的温暖之地飞去,那是不变的迁徙之路,是生命循环不息的见证。雁群南去不停,留下一串串悠长的鸣叫声,回荡在空旷的灞原之上,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哀愁与对远方的向往。诗人站在窗前,望着这群南飞的大雁,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思绪,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漂泊异乡的影子,那份对故乡的思念与渴望,如同大雁对南方温暖的向往一样,难以抑制。
转身望去,只见周围的树木在秋风的吹拂下,落叶纷纷扬扬,宛如一场金色的雨,铺满了整个院落。每一片落叶都承载着季节的更迭与生命的轮回,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无情。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诗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淡淡的忧伤,他想起自己远离故土,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就如同这落叶一般,无依无靠,随风飘零。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高悬于天际,清冷的月光洒落在庭院之中,为这寂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幽雅。然而,对于诗人而言,这寒夜的孤灯却成了他唯一的伴侣。那盏孤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照亮了诗人孤独的身影,也照亮了他内心深处那份难以言说的孤独与寂寞。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这份孤独与寂寞,如同这盏孤灯一样,虽然微弱,但却足以照亮诗人的心房,让他在这漫长的夜晚中,找到一丝丝温暖与安慰。
走出房间,诗人漫步在空旷的园子里,只见白露频频地下滴,每一滴都像是大自然的眼泪,诉说着季节的变迁与生命的脆弱。园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声,打破了这份宁静。诗人单门独户,只与一位野僧为邻,这位野僧,虽然身处荒野,但却有着一颗宁静致远的心,他时常与诗人品茶论道,分享彼此的心得与感悟。在与野僧的交往中,诗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平和,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然而,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诗人心中那份对仕途的渴望与追求却从未熄灭。他时常思考着,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将自己的才华与智慧奉献给这片土地,为国家的繁荣与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风雨初定的灞原:诗的开篇便描绘了一幅风雨过后,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景象。秋风秋雨初定,给人一种清冷而萧瑟的感觉,为全诗奠定了忧郁的基调。
雁群频飞:傍晚时分,诗人看到雁群频频南飞,这不仅描绘了秋日傍晚的特有景象,也暗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雁群南飞,象征着归途,而诗人却身在他乡,无法归家,这种对比更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
落叶他乡树:诗人看到异乡的树木落叶纷纷,不禁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羁留异地的悲凉境遇。落叶归根,而自己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这种无奈与酸楚渗透在诗句的字里行间。
寒灯独夜人:寒夜里,一盏孤灯独照着诗人,这种孤寂的景象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与忧郁。寒灯与独夜人的相互映衬,使得诗人的心境更加凄凉。
孤独与苦闷:诗人身处异乡,长期寄居郊外,生活困顿,心情抑郁。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隐喻自己的内心世界,如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意象,都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孤独与苦闷。
怀才不遇的悲愤:诗人在尾联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对仕途不顺的悲愤之情。他寄居灞上已久,却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这种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都深深地刻印在诗句中。
情景交融: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与深沉的情感抒发相结合,将自然景象与个人心境巧妙融合,形成了一幅既美丽又凄凉的秋日画卷。
寓情于景: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不满与愤怒,而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隐喻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使得全诗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深沉的文化内涵:全诗充满了深沉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是唐诗中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它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境遇,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刻思考。
《灞上秋居》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在秋日客居灞上时的孤独、忧郁以及对仕途不顺的感慨。
喜欢每日一诗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每日一诗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