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刘得哗、张雪有、王组娴、周蕙泯、朱因五人中,除朱因外都浅尝了一口。
"哇!"四人同时惊叹,这醇厚口感确实令人**罢不能。
"难怪叫**醉,连拉非都相形见绌。"张雪有赞不绝口。
"你们先品着,我去准备晚餐。"孙林起身去厨房。
"没想到是你们几位前辈来了。"孙娘娘很意外。
"趁着孩子百日宴前先来拜访。"刘得哗用粤语说道,宋知笑听得有些吃力,但蒋心和刘师师则能听懂。
宋知笑的普通话比张雪有、刘得哗标准得多。在沪生活多年让她的发音很纯正,而长期使用粤语的两位前辈则带着明显口音。
王组娴走到厨房门口笑道:"好久没见你下厨了。"
"现在有**要照顾,再懒也得下厨啊。"孙林边忙活边回答。上次看他做饭还是1998年他退出娱乐圈时。
“当年我为了照顾你,特意去学做饭。”孙林冲王组娴笑着招手,示意她进屋。
王组娴走近,轻轻环住孙林的腰,两人自然而然地接了个吻。
这早已成为他们的日常——若见面时不亲昵一下,反倒觉得少了点什么。
“开饭了!快过来。”孙林将菜肴端上桌,招呼众人入席。
刘得哗调侃道:“哟,亲自下厨?真是模范丈夫啊!”
“练出来了。”孙林边笑边替刘师师拉开椅子,等她落座后才自己坐下。
刘师师抱着孩子不便动作,孙林便主动帮忙。待众人坐定,周蕙泯瞧着满桌佳肴笑道:“光看卖相就馋了,肯定特别美味。”
“这顿饭抵得上你们做一年美容了。”张雪有早听说过孙林农家乐的食材功效。
“那当然,要不我们怎么永远年轻漂亮?”周蕙泯骄傲地扬起下巴。
的确,在孙林的细心照料下,即便年过四十,她们仍保持着三十五岁般的巅峰状态。
饭桌上笑语不断,大家悠闲地品尝着美食。张雪有忽然提起:“新专辑反响这么好,当年我和哗仔没看走眼吧?”
刘得哗接话道:“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专辑,质量销量双双爆表。”
“要是你少年时代就出道,现在销量早破千万了。”张雪有感叹道。
周蕙泯笑着补充:“何止千万?七八年积累下来,五千万都不在话下。”
“前提是每张专辑都保持现在的水准。”刘得哗客观分析。
“我相信小林能做到。”张雪有语气笃定。
被众人盛赞的孙林毫不扭捏:“行,我尽量不负众望。不过——”他冲张雪有眨眨眼,“小心别让我抢了'歌神'头衔。”
张雪有冲孙林笑了笑,说:"你要是真能拿走,那说明找到 ** 了。"
"这话在理,最近的小年轻确实越来越不中用。"刘得哗接话道,"现在日子太好过了,年轻人缺了咱们当年那股拼劲,太依赖科技。"
孙林点点头:"确实。当年科技落后,反倒把你们这辈捧上神坛。多亏你们打下基础,我们后辈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只可惜现在年轻人都不注重真本事。"
"就拿你们那代人来说,"孙林继续道,"像有叔和哗叔这样的歌手,那是实打实的歌唱家。我们这代所谓的歌手,充其量就是偶像。"
"再比如娴姐和泯姐这样的,那才叫演员。现在我们这代演员根本谈不上演技,太商业化了,只能叫明星。"这番话说得众人都频频点头。
孙林坦然道:"说句实在话,我自己也顶着偶像的标签。虽然音乐都是原创,演出也不用替身,但只要沾上商业,就称不上纯粹的音乐人或演员了。"
"时代在变,每个领域都在升级,年轻人想法不同很正常。"孙林举了个例子,"就像古人写曲子表达爱意都很含蓄,哪像现在情歌这么直白?这就是进步。"
"同样道理,我们把'歌手''演员'换成'偶像''明星'的标签,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孙林说完,张雪有他们都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在刘得哗和陈慧娴这些资深艺人活跃的年代,戏曲表演者的身份已经完成了从传统戏班到现代演艺工作者的转型。
"这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孙林分析道:"每个时代都有其特点,人们必须学会适应当下的环境。我们不能强求新一代去完全遵循上一代的模式,这既不现实也不合理。"
他接着指出:"不过我要声明,这并非在为当下某些偶像艺人开脱。现今不少偶像歌手和演员确实存在严重问题,过度商业化导致心态失衡,完全背离了艺术工作的本质。"
"在这些人的价值观里,只剩两样东西:曝光率和金钱收益。"孙林继续道:"这种迷失自我的艺人,把经济收益和社会关注度当作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
陈慧娴点头补充:"这其实就是丧失了从业初心。按照孙林的说法,这类依赖短期人气的艺人可以称为'流量艺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