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明天早点起,漓漓也跟我们一块儿回去。"孙量特意打电话提醒儿子。
"姐也去?姐夫家不用祭祖吗?"孙林有些疑惑。
他对这些习俗不太了解,听说有些地方出嫁的女儿不能回娘家上坟。
"邓钞也一起,5号那天他们再回邓家祭祖。"
"这是咱们家二十年来头一次团圆扫墓。"孙林当然明白父亲的意思。
自从父母离异,他就再没在清明去祭拜过祖先。如今父子和解,这也是他成年后第一次随父亲扫墓。
"师师和果果不能去吧?"孙林猜测道。
"肯定不行,月子期间身子虚,墓地阴气重。"听父亲这么说,孙林也不再坚持。
这些传统规矩,他选择遵从。就像二十年前那个算命先生,竟能预见他未来妻子姓刘,女儿名字带"果"。
连重生这种事都能发生,这些传统禁忌宁可信其有。
"行,我知道了。"挂断电话,孙林对刘师师说:"明天你得和果果留在家里了。"
"啊?我不能去吗?"刘师师显然有些失望。
"月子还没坐完,你哪能去?"孙林并非不愿带她同行,实在是情况不允许。
"知道了。"刘师师转念一想确实如此,她的月子期即将结束。
等到4月15日正式出月子,也就剩半个月光景。
届时,她便能重获自由。
"那明天我能去吗?"蒋心如今算是孙家准儿媳,照理说孙家祭祖她理应同行。
"当然要去,明天必须跟着。"孙林催道,"快些洗澡,洗完轮到我们。今晚得早睡,明早要赶时辰。"
"不和我一起洗?"蒋心缠着孙林不肯松手。
"不行,我要和果果妈洗。"孙林果断拒绝,径直走向刘师师。
"休想!昨晚被你折腾得浑身酸软,今天绝对不行!"刘师师反应激烈——昨夜初经人事,她至今觉得骨架都要散了。
"多几次就习惯了。你这还算好的,毕竟生过孩子。"
"我头回可被她弄得下面 ** 辣疼。"蒋心的插话让孙林对着刘师师挑眉炫耀:"昨晚已经心疼你了。"
"要按平时,整床被子都能拧出水来。"他说这话时竟带着几分自豪。
清明祭祖是华夏千年传统。
无论多忙,子孙后代都该回乡扫墓。孙林也不例外。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家祖坟就在本地。早年也是农村出身,后来才在城市立足。
这次祭祖不似富豪人家在墓园进行,而是寻到郊外坟山,按辈分挨个祭扫。
孙林其实不太懂这些门道,只记得祖父祖母的安葬处。他出生前两位老人就已过世,这还是他头回来扫墓。
如今他算是孙家最有出息的后辈,祭祖时父辈们赞不绝口。当年孙量从农村闯进大城市时,在宗族里已算人口兴旺的大家族。
但眼前景象仍让孙林震惊:前来扫墓的族人竟有千人之众?
(
#
孙林原本以为只需要祭拜爷爷奶奶和曾祖父母就够了,没想到父亲竟要带他去给孙家始祖扫墓。
"咱们孙家竟有这么庞大的家族?"初次参加祭扫的孙林十分困惑。
"当然。"孙量耐心地向儿子讲述家族历史。听完后,孙林不由得看向身旁的姐姐。
孙娘娘在父母离婚前曾随父母祭扫过几次,这是离婚后第一次回来与父亲和弟弟一同祭祖。孙林的前妻邓李方没来参加,倒是吴秋带着孙女孙嫣出席了。
这次祭扫远超预期,从清晨五点一直持续到下午五点。回家后,疲惫不堪的孙林抱怨道:"居然要一整天?"
留在家中的刘师师对此也很不解。"孙家祖坟分散各处,有些还在山上。"邓李方解释道,"每年清明都需要大半天时间,这次应该是联合了宗亲一同祭扫前几代先祖。"
饥肠辘辘的孙林催促母亲准备晚餐。"稍等,我和师师已经吃过午饭了。"邓李方笑着说。
孙林正想休息时,刘师师抱着女儿出现。看见孩子,他立刻精神焕发地接过女儿。"不想让爸爸抱吗?"看到孩子不情愿的样子,孙林有些失落。
"她饿了。"刘师师接过女儿,小家伙立刻急切地往妈妈怀里钻,小手笨拙地抓着衣襟,显然已经饿坏了。
[
刘师师撩起衣襟,解开内衣,将女儿搂入怀中。
果果熟练地含住母乳,小脸写满急切——实在是饿极了。
"当小孩真好,随时都能喝奶。"孙林瘫在沙发上叹气,"我忙到现在连口水都没喝。"
"饿不会先吃个苹果?"蒋心忍不住数落。她虽跟着奔波整天,途中好歹啃了几口水果垫胃。
孙林确实没空吃。开车载长辈扫墓时腾不出手,下车又要搬祭品,刚摆好供品就被亲友团团围住寒暄。邓钞同样忙得脚不沾地,连襟二人愣是粒米未进。
"不想等饭了妈..."孙林瘫成烂泥。刘师师耳尖泛红,小声提议:"要不...你也喝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