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的办公室,比公安厅长办公室更加宽阔,视野也更为宏大。祁同伟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目光越过楼下车水马龙的城市干道,投向更远处隐约可见的江河与山峦。位置的变迁,带来的不仅是权力的膨胀,更是思考维度的一次彻底跃升。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冲锋陷阵的将领,而是需要统筹全局的统帅。他的视野,必须覆盖汉东全省的政法系统,甚至要与其他战线协同,服务于更高层面的稳定与发展战略。
“智慧政法”系统升级,正是他新视野下的第一个核心落子。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一场深刻的权力运行方式变革和社会治理模式的重构。
一、 蓝图:从“治安管控”到“全域感知与精准治理”
在祁同伟的构想中,升级后的“智慧政法”系统,将超越过去公安系统内部使用的、侧重于打击犯罪和治安管理的初级形态。它是一个宏大的、一体化的神经网络,旨在将汉东省全域纳入一个可感知、可分析、可预警、可干预的精密体系之中。
核心目标有三:
绝对掌控: 对全省重点人员、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舆情实现全天候、无死角动态监控,将潜在风险发现在萌芽、化解在基层。
高效协同: 打破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国安等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指挥一体,形成政法铁拳,提升整体作战效能。
精准施政: 通过对海量社会数据的分析研判,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基于“数据驱动”的精准依据,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这个蓝图,充满了技术理性与权力意志的结合。祁同伟在一次小范围的工作推进会上,对程度、吕梁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阐述时,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过去的治理,靠的是经验、是人海战术、是事后处置。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容易留下盲区和隐患。新时代的政法工作,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我们要建设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监控网络,而是一个有温度、能思考、会预警的‘智慧大脑’。它能让我们看得更清、反应更快、决策更准,最终目的是为了给汉东人民创造一个更安全、更有序、更公正的社会环境。”
这番冠冕堂皇的话,将技术控制的本质包装在了“为人民服务”的外衣之下,听得在场众人纷纷点头,尤其是程度,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知道,自己大展拳脚的机会来了。
二、 推进:技术赋能与权力重塑
升级工程迅速启动,由祁同伟亲任领导小组组长,程度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实施。巨大的资源向该项目倾斜。
基础设施建设: 全省范围内的摄像头、传感器、数据采集点密度大幅增加,尤其加强了城乡结合部、交通枢纽、人员密集场所的覆盖。高速专网将省、市、县、乡(镇)甚至部分村(社区)的政法单位连接起来。
数据融合中心: 在省公安厅指挥中心的基础上,扩建成立了“汉东省政法数据融合中心”。这个中心成为整个系统的心脏。公安的户籍、治安、刑事、交通数据,检察院的案件信息,法院的审判执行数据,司法局的社区矫正、法律援助数据,甚至与信访、民政、社保、市场监管等部门的部分数据,都在严格的权限管理下,尝试进行关联和汇聚。
算法模型开发: 聘请了顶尖的技术团队,开发各类分析模型。比如“重点人员行为预警模型”,可以对有前科、参与过特定活动、或有异常资金流动的人员进行动态评估,一旦行为模式出现偏差,系统会自动预警。“社会矛盾热点预测模型”,则通过分析信访内容、网络舆情、特定区域报警频率等,预测可能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区域和风险等级。“司法办案辅助模型”,旨在统一量刑尺度,减少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同时也暗中用于监督司法人员是否有“出格”行为。
权力运行的隐形变革: 系统的推进,悄然改变着权力运行的规则。程度的地位急剧上升,他掌控的数据中心和研判报告,往往成为祁同伟决策的重要依据,甚至能影响到其他政法部门的工作重点。吕梁的反贪局办案,也越来越依赖系统提供的数据线索,虽然效率提升,但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法院和检察院的领导发现,很多以前由他们独立判断的事务,现在似乎总有一双“数据之眼”在背后审视,办案时不得不更加“符合规范”,以免触发系统的异常警报。
三、 各方的反应与博弈
这套系统的构建,并非一帆风顺,也引发了体系内外的不同反应。
高育良的认可与期许: 高育良对祁同伟的举措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在一次听取汇报后,赞赏道:“同伟同志这个思路很好嘛!这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治理智慧相结合的典范。法、术、势,其中这个‘术’,就是要讲究方法、工具。这套系统,就是我们新时代的‘治国之器’。一定要建好、用好,特别是要在‘德治教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比如对重点人群的帮扶、对法律知识的普及,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做得更精准。” 高育良更看重其“教化”和“维稳”的功能,希望将其纳入其“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宏大叙事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