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大院深处,高育良的书房,灯火通明,却静得能听见落地钟钟摆规律的“滴答”声。与祁同伟那边侧重于具体人事的运作不同,高育良的战场,在更高的理论层面,在更隐秘的舆论阵地。他深知,到了他这个层级,与沙瑞金的较量,赤裸裸的对抗是下下之策,必须用更符合身份、更具策略性的方式。
书房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旧书的味道。宽大的红木书桌上,摊开着稿纸,旁边是几本翻开的经典法学着作和最新的政策文件汇编。高育良没有穿正式的西装,而是一身舒适的深色中山装,鼻梁上架着老花镜,让他看起来更像一位潜心学术的教授,而非手握重权的政法委书记。
他刚刚放下笔,身体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仔细审阅着刚刚完成的手稿。稿纸上的字迹,是那种略带连笔、却依旧清晰有力的行楷,透着书写者的沉稳与自信。文章的标题已经拟好,用一种略显含蓄却意味深长的笔法写着:
《关于新形势下平衡反腐效率与程序正义的几点思考》
标题之下,是工整严谨的正文。高育良的嘴角,噙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这篇以内参形式准备的文章,是他深思熟虑后的产物,也是他对当前汉东局势的一次精妙介入。
他深知,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直接攻击反腐本身,无异于政治自杀。沙瑞金手握“尚方宝剑”,反腐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任何明面上的阻挠,都会立刻陷入政治上的被动。因此,他必须找到一个更高的立足点,一个既能对侯亮平的调查方式提出质疑,又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理论武器。
这个武器,就是“程序正义”。
他重新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地推敲起来。文章的开篇,高育良展现出了极高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站位:
“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成效卓着,深得党心民心。坚决惩治腐败,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在此过程中,广大纪检监察和政法战线的同志们,敢于担当,攻坚克难,查处了一大批违纪违法案件,成绩有目共睹,必须予以充分肯定。”
开宗明义,先充分肯定反腐大局。姿态要高,立场要稳。这是必要的前提,堵住任何可能被指责为“反对反腐”的漏洞。他的笔触,仿佛一位高瞻远瞩的智者,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引导人们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笔锋随即一转,进入了核心论述:
“然而,随着反腐败斗争进入深水区,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也更加艰巨。在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保持高压态势的同时,我们也需更加注重策略和方法,不断提升反腐败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水平。特别是要深刻认识到,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程序正义不仅是实现实体正义的重要保障,其本身也具有独立的价值,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法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他将“程序正义”提升到了“法治文明程度重要标尺”的高度。接着,他开始引经据典,从西方法治思想的源流,到我党历史上强调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再到现行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款,旁征博引,层层递进,论证程序合法的极端重要性。
“任何脱离法治轨道、违背法律程序的调查行为,无论其出发点多么正义,目标多么崇高,都可能对法治的根基造成侵蚀,甚至可能产生冤假错案,最终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背离了我们反腐败的初衷。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程序,片面追求效率,短期内或许能见效,但从长远看,其带来的危害可能是难以估量的。”
这段论述,可谓绵里藏针。他通篇没有提到汉东,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具体案件,更没有提到侯亮平的名字。但他所描述的“脱离法治轨道、违背法律程序”、“片面追求效率”等现象,任何一个了解汉东眼下情况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对号入座,想到侯亮平那种雷厉风行甚至有些“野蛮”的办案风格。
高育良继续写道,语气变得更加语重心长,仿佛一位忧国忧民的老臣在向君主进谏: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反腐效率与程序正义的平衡,关键在于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具体而言,一是必须牢固树立职权法定观念,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授权履行职责,办案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于法有据,不得突破法律底线。二是必须充分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包括知情权、陈述权、申辩权、律师帮助权等,这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文明执法的体现。三是要坚持证据裁判原则,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确保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四是要强化内部监督制约,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检察、审判等机关的相互制约作用,防止权力滥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