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祁同伟对程度的悟性和谨慎表示认可,“把握好火候和时机。第一篇,可以先从‘爱护老革命,更要尊重司法程序’这个角度切入,放在汉东本地的知名论坛和几个有影响力的财经、法律类微信公众号上。看看反响。”
“是!”程度领命。
“去吧,做得干净点。”祁同伟挥了挥手,重新拿起一支烟,点燃,目光重新投向窗外被窗帘遮挡了一半的城市风景。程度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
……
几天后,程度物色到了三个合适的人选。
第一位是汉东大学法学院的副教授,姓吴,四十多岁,学术水平不错,但性格清高,在学院内有些边缘化,对社会上一些“舆论绑架司法”、“道德激情替代法律理性”的现象素来颇有微词,经常在个人博客和少数几家法治报刊上发表评论文章。程度通过一位与吴教授相熟的退休老公安, “无意间” 提到了陈岩石讲座后引发的一些讨论,以及当前反腐工作中面临的一些“复杂情况”,并“顺便”提供了几份公开的、关于依法治国和程序正义的权威论述材料。吴教授听后若有所思,几天后,一篇题为《尊崇革命精神与恪守法治原则应相得益彰》的文章,便发表在了汉东省政法委旗下的一份内部刊物上,虽然发行范围不广,但在政法系统内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位是一位自由撰稿人,笔名“观潮”,经常给一些财经媒体和网络平台写评论,以文笔犀利、视角独特着称。此人深谙网络传播规律,对权力和舆论的关系有敏锐的洞察。程度没有直接接触,而是通过一个可靠的第三方,匿名提供了一个“选题建议”,并附上了一些近期关于企业家权益保护、防止运动式执法的公开报道。很快,一篇题为《反腐深入推进中如何坚守“疑罪从无”底线?》的深度评论,出现在了一家国内知名的财经新媒体平台上,文章逻辑严密,案例丰富,迅速被多个网站转载,引发了不小的关注。文章虽然没有直接点明汉东,但其中对“办案效率与程序公正”的论述,让很多了解内情的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
第三位,程度选择了一位在汉东本地网络论坛上颇为活跃的资深网友,此人并非职业写手,而是个公务员,平时就喜欢对社会热点发表长篇大论,观点往往比较理性中立,拥有一批固定的粉丝。程度安排人,用不同的ID在论坛相关讨论帖下,有意引导关于“历史评价与现实治理”、“道德感与专业性”的辩论,巧妙地将一些观点植入其中。这位资深网友果然被激发了表达欲,撰写了一篇长帖《从“一把尺子”说开去——谈谈时代变迁下的治理智慧》,帖子从历史讲到现实,语言朴实,却充满了思辨性,虽然点击量不如“观潮”的文章,但在本地论坛的特定圈子里,产生了深入的影响。
祁同伟在办公室里,仔细阅读了程度整理送来的这三篇文章的打印稿。他看得很慢,时而用笔在某些段落下面划上线。
吴教授的文章,学理性强,立场正确,适合在体制内进行温和的启蒙。
“观潮”的文章,传播力广,触及面大,能够有效地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设置议题。
那位资深网友的帖子,接地气,容易引发共鸣,特别是在本地有影响力的网络社区。
这三篇文章,角度不同,风格各异,受众也不同,但核心思想高度一致:强调程序、法治、专业性,质疑单纯的道德激情和可能存在的程序越界。它们没有一句话直接攻击陈岩石或侯亮平,甚至字里行间还带着对革命精神的尊敬和对反腐工作的支持,但其潜在的导向性,却像无数根细小的针,刺向对手最柔软的腹部。
祁同伟的嘴角,终于露出了一丝真正的、冷峻的笑意。他很满意。程度这件事办得漂亮,完全领会了他的意图。这种操作,比简单地雇佣水军泼脏水,要高明无数倍。这播下的是“思想的种子”,是“理性的疑问”,它们会在人们的脑海中慢慢发芽,会在适当的时机,转化为对陈岩石那种绝对化话语的本能疏离,对侯亮平那种凌厉攻势的潜在质疑。
他将稿件放下,对肃立在一旁的程度说:“很好。保持关注,让这些声音自然地发酵。暂时不需要新的动作了。”
“是,厅长。”程度点头,他知道,种子已经播下,接下来需要的是耐心,等待合适的雨露和时机。这场舆论战的第一轮,他们选择了最符合自身身份和策略的方式,安静地、却又极其有效地,开始了布局。空气里,仿佛已经能闻到那无声战场上,悄然弥漫开来的硝烟味。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喜欢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