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热火朝天的劳作中,过得飞快。
转眼间,半个月过去了。
青石镇,这片古老的土地,每天都在发生着肉眼可见的变化。
农田里的秧苗,在清泉和充足底肥的滋润下,以一种喜人的速度,茁壮成长着。
放眼望去,已是绿油油的一片,充满了生机。
化肥厂的选址已经敲定,就在采石场的下游。
地基的挖掘工作,在张承德教授的亲自监督下,进行得有条不紊。
而林啸的小院里,那台寄托了所有人希望的“青石镇一号”发电机,其主体框架,也已经被那些巧手的老师傅们,用坚韧的楠竹,完美地搭建了起来。
那充满了流线美感的扇叶,和结构精巧的基座,静静地矗立在院子中央,像一尊充满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艺术品。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而这股东风,就是那看似不起眼,却也是整个发电机技术含量最高,最核心的部件——漆包线。
书房,早已被改造成了一个临时的“精密实验室”。
陆雪瑶,这位平日里文文静静的理论天才,此刻,却像个真正的总工程师,将这里变成了她的绝对领域。
她的身上,穿着一件白大褂,鼻梁上架着一副高度数的近视眼镜,头发也用一根铅笔随意地盘在脑后。
她的面前,摆放着各种瓶瓶罐罐,和一些林啸从香港弄回来的、她连见都没见过的化学试剂。
她正在攻克的,就是林啸提出的那个,看似简单,实则难如登天的课题——土法制造绝缘漆。
“不对……还是不对!”
她将一根刚刚涂上自制绝缘漆的铜线,放进一个简易的耐压测试装置里,结果,仪表上的指针,只是轻轻地晃动了一下,便发出“啪”的一声轻响,冒出了一股青烟。
击穿了。
这已经是她这两天来,失败的第三十七次了。
“瑶瑶,别急,休息一下吧。”一旁的苏晚晴,端来一碗清热解毒的绿豆汤,满眼心疼地看着她,“你都两天没怎么合眼了。”
“不行!”陆雪瑶的眼中,闪烁着一种科研人员特有的执拗,“林啸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我不能让他失望!一定……一定是我哪里搞错了!”
她拿起那本早已被她翻得卷了边的笔记,再次埋头,陷入了与那些复杂化学式的苦战之中。
就在这时,一只温热的大手,轻轻地,按在了她的头上,温柔地揉了揉。
“我看看。”
是林啸。
他不知何时,已经站到了她的身后。
陆雪瑶抬起头,看着他那双充满了温和与鼓励的眼睛,心中那股因为连续失败而产生的烦躁和焦虑,竟奇迹般地,被抚平了许多。
林啸拿起那份早已被陆雪瑶修改了无数遍的配方,仔细地看了看。
“生漆,桐油,石棉粉末……配比,也没问题。”他点了点头,肯定了陆雪瑶的工作,“问题,不出在配方上。”
“那……那是出在哪了?”陆雪瑶不解地问道。
“出在了……火候上。”
林啸笑了笑,他拿起旁边一个装着最终成品的烧杯。
那烧杯里的绝缘漆,从外观上看,已经和后世的成品,没什么两样了。
“你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他用一根玻璃棒,蘸起一点漆料,在灯光下仔细地观察着,“生漆和桐油的混合,需要在恒温一百二十度的环境下,持续熬煮至少四个小时,才能让它们的分子链,完全断裂、重组,形成最稳定的高分子聚合物。”
“而你在熬煮的过程中,火候时大时小,温度忽高忽低。这样一来,形成的聚合物,内部结构就会极其不稳定,自然……也就无法承受高压的冲击了。”
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瞬间就点醒了陆雪瑶!
是啊!她只想着配方,却忽略了化学反应中,最关键的……反应条件!
“那……那怎么办?”她有些沮丧地说道,“我们这里的土灶,根本没办法做到恒温啊……”
“谁说没办法?”
林啸的脸上,再次露出了那种充满了自信的、魔鬼般的笑容。
他领着陆雪瑶,来到了后院的厨房。
然后,当着她的面,用一种极其简单,却又充满了奇思妙想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难题。
他让白秀珠,烧了一大锅滚烫的开水。
然后,将一个装着绝缘漆原料的小锅,放进了那个大锅里。
“水浴加热法。”他看着早已目瞪口呆的陆雪瑶,淡淡地解释道,“只要保证外面的水,一直处于沸腾状态,那么,里面那个小锅的温度,就会始终,稳定在一百度左右。”
“虽然比不上一百二十度的最佳温度,但只要我们把熬煮的时间,延长一倍。最终的效果,也差不了多少。”
一个困扰了陆雪瑶两天两夜的顶尖难题,就这么,被他用一口大铁锅,给……轻描淡写地,解决了。
……
绝缘漆的问题,解决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