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嘉宾首秀录制结束后的第三天,夜晚十一点。首尔的霓虹灯依旧执着地照亮着夜空,但白日的喧嚣已渐渐沉淀下来。金贤宇坐在MOP Entertainment办公室里,台灯的光晕笼罩着书桌,上面摊开着下一期《X-MAN》的环节构思草稿和一些关于音乐版权法的书籍。他习惯于在夜深人静时进行深度思考和规划,这是他在军队里养成的习惯,也是他处理脑中庞杂“未来信息”的必要方式。
室内一片寂静,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窗外远处传来的、模糊的城市背景音。就在这时,桌面上那个新办理的、号码仅有极少数人知道的私人手机,突然嗡嗡震动起来,屏幕亮起,显示着一个并未存储在通讯录、但金贤宇凭借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瞬间识别出的号码。
来电人:刘在石。
金贤宇握着笔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极快的讶异,随即恢复了平静。这个时间点,刘在石前辈亲自打来电话,而非通过经纪人,这意味着交流的性质,将非同寻常。他放下笔,没有立刻接起,而是让电话又响了两声,仿佛是从思考中被唤醒,然后才从容地拿起手机,划开接听键,声音平稳而带着恰到好处的尊敬:
“喂,您好,在石前辈。”
电话那头传来刘在石温和中略带一丝疲惫,但依旧清晰沉稳的声音:“贤宇啊,没打扰你休息吧?” 开场白是典型的刘在石式体贴。
“没有,前辈。我正在看一些资料。” 金贤宇如实回答,语气自然。
“那就好。” 刘在石的声音里似乎带上了一点笑意,“刚结束另一个录制,在回家的车上,突然想到些事情,觉得应该跟你聊聊。关于节目,也关于你的一些表现。”
金贤宇心念微动,坐直了身体,语气更加专注:“前辈您请说。”
“嗯。” 刘在石似乎组织了一下语言,声音放缓,更像是一种交流而非指导,“首先,真的要再恭喜你。这几期节目,尤其是你固定之后,表现真的非常出色,完全超出了我,相信也超出了金PD他们的预期。不仅仅是‘当然了’环节的贡献,你在整体节奏把握、与其他嘉宾的互动、还有那种……嗯,该怎么说,超越年龄的沉稳和洞察力,都非常难得。”
这不是客套的表扬,而是具体、切中要害的肯定。金贤宇没有谦逊过度,只是沉静回应:“谢谢前辈认可,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能意识到这点就很好。” 刘在石话锋一转,进入了正题,语气变成了同行间探讨业务般的认真,“所以我才想跟你聊聊。贤宇啊,我注意到,你在接话和制造效果时,有时候会倾向于一种‘精准反击’的模式,效果很好,节奏利落。但你有没有想过,在某些时候,尤其是和综艺感稍弱或者比较内向的嘉宾互动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铺垫’和‘引导’?”
刘在石开始以刚刚结束的录制为例,提到金贤宇与一位初次参加综艺的演员嘉宾的互动:“你那个反转很精彩,引爆了笑点。但如果在此之前,你能多问一两个简单的问题,稍微‘喂’一点话题给他,让他也有参与感和发挥空间,最后再实现反转,可能整体的效果会更饱满,也会让对方更放松,更愿意展现自己。主持人的工作,有时候不光是自己发光,更要学会让身边的人一起发光。”
这番点评,可谓一针见血,直指金贤宇目前风格中一个极其细微、但确实存在的、倾向于“效率最大化”而略显“紧凑”的特点。这并非缺点,但在刘在石这位以“照顾所有人”着称的顶级MC眼中,是可以精益求精的细节。这种级别的私下点拨,珍贵无比。
金贤宇立刻领会,心中凛然。刘在石不是在挑刺,而是在将他视为有潜力的“同行”进行培养。他脑海中迅速闪过几处录制时的场景,对照刘在石的话,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的,前辈。我明白了。当时只想着快速推进节奏,确实忽略了给搭档更多铺垫和空间,以后我会特别注意这一点。” 他的回答充满诚意,带着受教的态度。
“你能这么快理解就好。” 刘在石的语气透着欣慰,“你的天赋和基础非常好,甚至可以说是我近几年见过的最出色的新人。但正因为如此,我才觉得可以和你交流得更深入一些。综艺这条路很长,一时的闪光靠急智,长久的口碑则靠的是这种对细节的把握和对同伴的体贴。”
接着,刘在石又将话题引到了更远的未来:“贤宇啊,我听说……你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他的消息很灵通,但语气是关心而非打探。
“是的,前辈。刚刚起步,名字叫MOP Entertainment。” 金贤宇坦然相告。
“MOP……很有想法。” 刘在石沉吟片刻,声音变得有些深远,“自己做工作室,不容易,但自由度也更高。看你之前的创意,还有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像只是满足于做一个成功的艺人。有没有想过,在未来,除了做嘉宾,也在内容策划,甚至制作方面,有更多的发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