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收网!省纪委的抓捕令!
当周振国走出审讯室时,清晨的第一缕光正穿透走廊尽头的玻璃窗,给冰冷的水泥地面镀上一层灰白。空气里混杂着熬了一夜的疲惫和尼古丁的苦涩味道,像一块浸透了污水的抹布,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他身后,年轻的记录员小王脚步有些虚浮,手里紧紧攥着那十几页重逾千斤的审讯记录。他的大脑还在嗡嗡作响,李建军那张因为恐惧而扭曲的脸,和名单上那一长串触目惊心的名字,在他脑海里反复交替出现,让他感到一阵阵的眩晕。
“组长,我们……”小王想问点什么,却发现嗓子干得发不出声音。
“去洗把脸,清醒一下。”周振国没有回头,他停在窗前,看着外面渐渐苏醒的城市。环卫工人的橘色身影在空旷的街道上移动,早点铺的蒸笼里冒出白色的热气,一切都和往常没什么不同。可他知道,几个小时后,一场远超所有人想象的地震,将在这座城市的权力中心爆发。
他掏出手机,拨通了一个加密号码。电话只响了一声就被接起,对面传来一个沉稳的声音。
“振国同志。”
“书记,鱼已经进网了,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周振国的声音里听不出情绪,只有一种金属般的质感,“我建议,立刻收网。”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消化这个消息的分量。几秒后,那个声音再次响起,只有一个字:“准。”
……
省纪委大楼,一间高度保密的办公室里,气氛肃杀。
红色的头版文件被一份份打印出来,厚实的纸张带着打印机特有的墨香。上面的每一个字,都经过了最严谨的推敲,措辞精准而冰冷。
“经查,江城市副市长陈光,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行动方案、拘捕令、搜查令……每一份文件在走完最后的签字流程后,都会被盖上一个鲜红的、带着国徽的印章。那印章落下的声音,沉闷而有力,像是一记记法槌,敲在所有即将被卷入这场风暴的人的命运之上。
小王站在一旁,看着那些文件被分装进一个个牛皮纸档案袋,用红绳扎紧,再用火漆封口。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着国家机器运转时的那种庄重与威严。这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即将出鞘的利剑。
他想起了那份来自江城的传真,那份被周组长称为“剧本”的分析报告。那个叫林渊的年轻人,究竟是何方神圣?他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甚至没有参与审讯,却仿佛在千里之外,为他们这群身处风暴中心的人,画好了一张精准的航海图。
周振国穿上了他那件半旧的深色夹克,将几个封好的档案袋亲自装进一个黑色的手提包里。他检查了一下包的拉链,动作一丝不苟,就像一个即将登台演出的匠人,在检查自己最趁手的工具。
“都准备好了?”他回头问。
“报告组长,第一梯队全体人员集结完毕,车辆已经就位。”
“好。”周振高点了点头,“出发。”
几辆黑色的红旗轿车,悄无声息地滑出省纪委的大院。没有警灯,没有鸣笛,它们汇入清晨城市的车流,像几滴黑色的墨,滴进了奔腾的江水,瞬间便不见了踪影。
车队平稳地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小王坐在后排,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田野和村庄,心脏不争气地狂跳起来。他能感觉到,车内的空气是凝滞的,前排的两位老同事目不斜视,双手放在膝上,身体坐得笔直,像两尊蓄势待发的雕像。
坐在他身边的,正是周振国。
周振国闭着眼睛,像是在养神,但小王知道他没有睡着。他的手指在膝盖上,保持着一个极有规律的频率,轻轻敲击着。
他在想什么?
周振国确实在想事情。他想的不是即将面对的陈光,也不是那份错综复杂的名单。他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林渊那份报告的字迹。清秀,有力,带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和锐利。
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身在档案局那样的清水衙门,是如何洞悉到陈光这种级别官员的心理死角?又是如何精准预判到“杀人灭口”这种极端手段的?
这不单单是聪明,更是一种对人性和权力运作规律的恐怖洞察力。
周振国办了半辈子案子,见过形形色色的对手,也见过不少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但像林渊这样的,他还是第一次见。他不像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凭着一腔热血横冲直撞;也不像那些工于心计的官场油条,把权谋当成牟利的工具。
他更像一个手握棋盘的棋手,冷静地计算着每一步,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吃掉对方几个子,而是为了整盘棋的“势”。他布下的局,用的是阳谋,是规则,让你明知道前面是陷阱,却不得不一步步踩进去。
这种人,如果心术不正,将是天下巨害。
可偏偏,他的所有行为,都指向一个最朴素、也最艰难的目标——扫除污浊,为民请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