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随驾至长城,心中颇觉新奇。前世所见乃是修缮完整的明长城,而当下北平一带尚未兴建长城防线——毕竟当前军事压力主要来自西北,北平周边长城实为嘉靖朝所筑。
眼前的长城遗迹,全无后世巍峨连绵之姿,亦无配套军防设施。或许这一世的大明,永远无需在此修筑长城。
洪武年间虽曾拨银修缮前朝遗留的烽燧与城墙,但终究未受重视。随着明军兵锋远拓,罕有游牧部族能逼近长城,那些夯土城墙便日渐倾颓。
加之长城沿线地处贫瘠山区,土地产出微薄,原驻军户本就不愿久留。军制改革后,大量卫所改制为州县,军户纷纷离去。
况且北平工业兴起,各处工地人手紧缺,做工一年所得远胜农耕。孰优孰劣,众人心中自有衡量。
第307章 山中老卒
更有大宁地区大力开发,平畴沃野任人垦殖,愿往者皆可得田亩。无论如何都比困守山强,故不少人出关外谋求生计。
他人或可忽视这些迹象,朱元璋却必须警惕。在他心中,北方胡族南侵之患始终悬而未决。
他这一代虽将敌人制服,后世又如何?且看西北哈密卫,陕西奏报显示其正蠢蠢欲动,意欲联结草原部族反叛大明。
若他撒手而去,朱棣或可镇住局面。但草原征战之艰,朱元璋比谁都清楚——徐达此生唯一次败绩,便是在征讨北元时遭遇。
若任由长城防线彻底荒废,一旦胡骑南下,后世君主能否守住燕云?能否将敌人逐出长城?皆是未定之数。
这次朱元璋亲自领着朱高炽、蓝玉与何秋,在数百名护卫的随行下,沿着长城一路翻山越岭,巡视了十几座坞堡。
如今这些地方早已人去堡空,成了小动物栖息的乐园。
何秋也不禁感叹,大自然对人类痕迹的掩盖如此之快,改制才没多久,就已变成这般模样。
更令何秋感到几分异样的是,如今的大明,恐怕不会再大规模修葺或增筑长城了——那后世闻名的明长城,或许将在他这一代逐渐消失。
前次何秋去遵化时,曾与当地铁匠交流,得知他们已研制出类似后世击发枪的武器,更配出了定装 ** 等一系列新造之物。
在这个时代,拥有这些利器的大明,几乎已无敌手。
有句话说得不错:自从枪械成型,草原上的民族就愈发能歌善舞起来。
何秋相信,往后漠南漠北的蒙古与瓦剌人,也将逐渐变得热情歌舞、不再为战。
尽管当下军中仍有一批人向朱元璋进言,力主修长城、提醒居安思危,朱元璋内心也认同此理,
但朱棣却提出反对——他拿出遵化所制的 ** ,向朱元璋证明,今后蛮族的铁骑冲锋,将不再是威胁。
何况 ** 兵训练简易,以大明庞大的人口,轻易就能动员百万专职 ** 兵。
遵化的 ** 产能虽暂时不足,但未来必能跟上;为百万大军列装 ** ,并非痴人说梦。
朱棣还向朱元璋指出,修缮长城所费不赀,若将这笔钱年年投入边关,恐怕足以用水泥铺通整个大明。
朱元璋思量再三,终究搁置了修长城之议。毕竟军中还有诸多要务,改制军制远非易事。
军中势力盘根错节,纵使朱元璋身为开国之君、威望极高,推行改革仍十分艰难。
望着眼前渐已倾颓的边墙,朱元璋一时间心绪纷乱。
他深知自己从一介乞儿跃居九五,虽离不开自身奋斗,却也似有天命相助。
此生他驱逐北元、废丞相、肃清奸恶,一度以为无所不能!
然而年老后,随着朱标离世,朱元璋才明白那不过是错觉——他也只是大明江山的一名过客。
对于朱允炆,他能有什么良策?对晋王暗害太子一事,他又能如何作为?面对百官渐渐收回权柄,他又能怎样阻止?
老了终究是老了,终有一日,他会如眼前这段长城一般,永远留在洪武年间,凝固于历史之中,任后人评说。
到那时,就算有人污蔑他,他又能如何辩驳?
朱元璋沉默前行,随行几人更不敢作声。
忽然,他望见远处一缕炊烟,一时兴起,指着那方向说道:
“走,我们过去瞧瞧!”
绕过几座山丘,才看出这儿原是一处哨所,昔日的烽火台,说不定当年还有几十人日夜驻守。
如今却成了一处寻常民居,炊烟袅袅,篱笆围成的院子里散养着几只鸡。听到大队人马靠近的动静,鸡群慌张扑腾,争相往树上躲。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手持一杆旧火铳,从屋里走出,警惕地张望。
朱元璋示意何秋上前解释。
何秋走到院门口,对老人说道:“我们是凉国公的家将,奉命前来巡视长城。”
老人左右打量,嘿嘿一笑,走下来说:“我看你们不像凉国公的家将,他手下的人可没这么客气。”
跟在朱元璋身边的蓝玉气得牙痒,却也无话可说。他自知理亏,以往麾下家将确实跋扈,老卒印象不好也情有可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