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方案,为何弃而不用?”
夏综略带窘迫地答道:
“有些方案耗资甚巨,朝廷立国未久,一时难以筹措钱粮;另一些则碍于运河之利……沿河两岸养活了众多百姓,不少官员家乡亦在运河之畔,更有人与漕运衙门交好。”
夏综言语婉转,朱元璋却立刻听出其中深意——工部某些官员与漕运衙门勾结,或许还涉及贪腐。
朱元璋双眉倒竖,目光锐利地盯住夏综。
“你此言当真?”
夏综额上冷汗直冒,声音微颤。
“臣绝不敢欺瞒陛下!”
朱元璋心中涌起一阵失望。他本以为经过严惩,官场贪腐之风已得到遏制,未料仍有人铤而走险。
先前的太仓军粮被盗案尚未平息,如今又冒出工部与漕运衙门勾结之事,连锦衣卫都未曾上报。朱元璋不禁感到疲惫,他自问惩处 ** 从不手软,为何仍有人前仆后继?
若非眼下有更紧要之事,他恨不得立刻返回京城,将漕运衙门上下全部收监,严加审讯,揪出蛀虫!
朱元璋仔细端详夏综。
“你叫夏综?”
夏综小心翼翼答道。
“正是。”
朱元璋对夏综并不熟悉,也不清楚他是否真有治水之才,但眼下只能从有限的人选中择取。
工部内部显然也存在问题。治水工程关系重大,相较才能,在此职位上更需品德端正、清廉自守。
这一点,夏综似乎符合要求。
沉吟片刻,朱元璋开口道。
“朕将治淮重任交予你,你可愿承担?”
夏综一时愣住。他不过六品小官,从未料想如此重任会落在自己肩上。
他担心朱元璋不了解水利工程的复杂,急忙解释。
“陛下,此事关系重大,臣恐难以胜任。”
区区六品官职,确实难以震慑运河沿线那些利益交织的官员,就连调动淮河流域的民力也缺乏威信。
朱元璋却态度坚决,霸气回应。
“朕说你可以,你就可以!”
夏综热泪盈眶,跪地叩首。
“臣定不负陛下重托!必当重新勘察淮河、洪泽湖一带地形,全力治理淮河。
只要朝廷供给充足,若治水不成,请陛下将臣投入江中!”
对夏综这般痴迷治水之人而言,朱元璋的信任令他感动至极,唯有鞠躬尽瘁以报君恩。
第303章 议洛阳
何秋在一旁暗自欣慰。此事未落在他肩上已属万幸。
观夏综言行,似乎确有其才,应当不会贻误治水大业。
朱元璋沉思片刻,令二人先行退下。
待他们离去后,朱元璋脸上浮现犹豫之色。他对任命夏综治淮的决策,仍存几分不确定。
当下真正能拿出可行方案的,也只有何秋和夏综二人。而夏综提及工部对此类事务资料储备颇多,与何秋相比,朱元璋更倾向于信任有专业背景的夏综。
理清思路后,朱元璋召来随行的几名六部侍郎,向他们宣布决定:
“朕决定擢升夏综为工部郎中,兼治淮都督衔,专职负责治淮水务。之后他不必随驾,待方案完善,直接呈交太子,由百官共议,择期开工。”
众侍郎暗暗羡慕夏综一步登天,从工部主事一跃成为工部郎中,专管治淮,更挂着都督头衔。事成之后,入主侍郎之位亦非难事。
但治水终究是桩苦差,在座无人愿将一生耗于此地。
朱元璋冷眼旁观众人神色,心头唯有冷笑。
他遣退众人,亲自给朱棣写信,命他派遣得力之人监守祖陵。
治淮刻不容缓,运河水量稍减,尚可接受。
此时,何秋另寻时机求见朱元璋。
朱元璋略感意外——治水之策何秋已献策在先,难道还有更深的谋划?
何秋入内后,郑重进言:
“陛下,治淮一事,实则牵涉另一要务——大明国都。”
朱元璋神色一动。自朱标去世,已多年无人敢在他面前提起迁都之事。
尽管众臣皆知圣上不喜南京,一因体制惯性,二因懿文太子之故,皆恐触怒天颜,无人敢言。
但时隔三年,何秋既敢提出,朱元璋亦愿一听。
“你且说来。”
何秋从容陈词:
“臣知陛下曾有迁都长安之意,然长安如今残破,关中八百里秦川亦不复汉唐沃土,不足以支撑都城之需——归根结底,粮食不足。”
“若迁都长安,朝廷携十数万人口迁入,一旦定为京城,人口聚集,轻易可达百万。而现今关中,岂能供养骤增之众?”
朱元璋默然不语。长安不宜为都,朱标生前亦曾与他论及,却未如何秋这般直指要害。
“继续。”
“自唐宋以降,河北、关中皆已衰败,唯江南为朝廷财赋根本。故欲迁都,必先考量一事——”
“都城须有通畅粮道,连接江南,漕运无阻……”
言及此,朱元璋忽然打断。他看穿了何秋今日所谓治淮、论都城,实则仍在言运河一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