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孙二人在此停留大半个时辰后,便回凤阳行宫歇息。接下来的祭拜礼仪更为繁琐,一老一少未必能承受。忙碌三五日后,皇陵祭拜终于完成,连观礼的何秋都腰酸背痛,不知朱高炽如何坚持下来。
次日,众人未作停歇,又前往刘继祖坟前上香。刘英早已带着家人在此等候。与皇陵祭祀的庄重不同,刘继祖坟前格外热闹,哭声一片,何秋也假意掉了几滴眼泪。朱元璋却是真情流露,感慨万千。
“刘老爷,俺朱重八又来看你了。当年你对俺的恩情,俺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如今你的儿子已经被俺封为侯爵,享受荣华富贵,想必您老人家在九泉之下也能安息了。”
看着眼含泪光的皇帝,四周的人们心中充满了羡慕与嫉妒,为何刘继祖家就有这样的好运气,能让皇帝一直记挂在心。
就连刘继祖的二儿子刘春犯下诸多恶行,皇帝也未曾将他处死。
其中有一家人显得格外小心翼翼,那便是曾经雇佣朱元璋做工的刘德的后代。
他们在大明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生怕哪一 ** 帝又想起当年刘德的吝啬,找个借口将他们全家处死。
尽管之前朱元璋曾表示不再追究此事,但凤阳府的官员们个个都紧盯着他们,只等他们犯错。
一旦犯错,官员们便能名正言顺地惩治他们,为朱元璋出一口恶气,讨好天子。这样的事既不费力又能讨好皇帝,何乐而不为呢?
一阵痛哭之后,朱元璋感到有些疲惫,一旁的凤阳知府等人连忙让众人散去,好让皇帝能够好好休息。
朱元璋并未在凤阳府停留太久,临行前,他再次看了看凤阳这座中都,仿佛想起了当年主持修建中都的李善长,最终下令恢复李善长的爵位,并命人寻找他的嫡系子孙继承爵位。
离开凤阳的路上,朱元璋又将何秋叫到身边询问。
“朕知道你的主意一向很多,也很擅长发展地方,你认为凤阳该如何发展?”
尽管一路上凤阳的官员和百姓都对朱元璋报喜不报忧,但朱元璋并非瞎子,有些事情他心知肚明。
何秋沉思片刻,回答道:
“陛下可知道水泥?”
朱元璋不满地瞪了何秋一眼,说道:
“你这不是废话吗?朕怎么会不知道水泥?现在走的直道不就是用水泥修筑的吗?不仅节省了大量开支,还缩短了修路的时间。”
何秋略感尴尬,确实,这件事朱元璋肯定知道。
“臣认为,凤阳府可以发展水泥产业,加强与周边的联系,再鼓励百姓做些小生意,应该就能让凤阳府兴盛起来。”
“水泥产业吗?”
朱元璋知道,近年来天下大兴土木,修建道路,水泥的需求越来越大,供不应求。但水泥的配方一直由朱棣掌握,他只在北平和京城建了两座大型作坊。若能在凤阳修建第三座作坊,凤阳的未来发展将大有可为。
第300章 危若累卵的祖陵
“朕明白了,这个主意确实不错。”
朱元璋一点就透,立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此前凤阳府为了修建中都和皇陵,砍光了附近的大树,尽管从其他地方运来了木材,但终究不如本地木材方便。
因此,朱元璋来时看到凤阳府的山上光秃秃的,十分难看。
虽然不清楚水泥的具体配方需要哪些原料,但既然何秋敢这么说,那就说明这些原料在凤阳应该很常见。
这样一来,朱元璋也就放心了。他不愿日后被人指责没有照顾好家乡的父老乡亲。
是的,朱元璋对凤阳的照顾虽不及汉高祖对沛县那般优厚,但也算不上差。如果再把仅有的三座水泥作坊设在凤阳,那他对家乡父老也算仁至义尽了。
朱元璋当即写信给朱棣,命他安排此事,尽快在凤阳设立作坊,也好让家乡百姓早日受益。
皇帝一行很快抵达泗州,这里是朱元璋为祖先修建的祖陵所在地。然而祖陵已修建近十年,至今仍未完工。
朱元璋此行只为查看工程进度。
但当他亲眼看到祖陵时,脸色顿时阴沉下来。
朱元璋通晓军事,即便不谙此道,一看周围地势便知,此地根本不宜建造祖陵。
他沉默不语,未理会前来迎接的监工官员,而是带着文武百官登上旁边的河堤。
这道堤坝十分坚固,全由巨石砌成。经随行官员介绍,朱元璋得知这是洪泽湖畔的高家堰。
整座高家堰大堤比不远处的泗州城墙还要高,而朱元璋的祖陵就位于堤坝南边不足百步之处。
朱元璋何等精明,一眼便看出洪泽湖最低处恐怕都要高出祖陵所在地许多。
说得严重点,祖陵可谓危如累卵。一旦洪泽湖水位上涨,祖陵必遭淹没。
这教朱元璋如何能忍?难道要他日后在地下向先祖请罪,说子孙不孝,致使陵寝被淹?
天灾虽难预料,但即便朱元璋此生未见,他的后代也很可能目睹这一幕。
朱元璋语气森然道:“把负责修建祖陵的官员带上来!”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