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立于帐外的刘英忐忑不安。自为人求情后,他初时自得,经人点拨方知大错特错。虽可借旧情保全弟弟性命,但情分终会消磨。失了这份情谊,后世帝王岂会再关照刘家?
纵然后悔不迭,他再难面见圣颜。此番闻悉朱元璋返乡,刘英激动万分,决意把握时机在陛下与皇孙面前好好表现,绝不让天家遗忘刘氏门庭。
步入大帐,刘英急跪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心情复杂。既不愿见此愚钝之人,又念及对方是恩人之后。年岁渐长愈易怀旧,他不禁眼眶湿润,慨叹道:“有心了,平身吧。此次祭拜皇陵后,朕亦会前往义惠侯墓前探望。”
此言一出,随行的凤阳知府与地方乡老纷纷垂泪,盛赞陛下仁德,时隔多年仍铭记旧恩。至于他们心中对刘英的嫉妒,则另当别论。
时近正午,朱元璋赐宴款待。席间命朱高炽作陪,他握着刘英的手关切问询,又不时向乡老敬酒。这些乡老绝口不提当年被迫迁居凤阳的怨怼,反盛赞凤阳人杰地灵,不愧帝乡盛名。
然而凤阳实情,朱元璋岂会不知?一切不过逢场作戏罢了。
恰在此时,何秋接到通报,道是宋国公冯胜与信国公汤和请求觐见朱元璋。
冯胜此人!
自先前遭常茂那没心肝的诬告后,便一直受朱元璋冷落,这些年始终安居凤阳闭门不出。
此番求见不知所为何事,何秋不敢耽搁,快步进帐凑近朱元璋身侧,低声禀报了此事。
朱元璋搁下竹筷,宴席间霎时静了几分。
他低声对何秋吩咐:
“你先带他们去中军帐候着,朕稍后便到。”
席间众人看出朱元璋另有要务,未待宴毕便纷纷借故离去。
朱元璋得了清静,方得暇召见汤和与冯胜。
冯胜啊……朱元璋心头滋味复杂。此人之功勋远胜蓝玉,当年常茂诬告冯胜,朱元璋岂不知内情?
无非借此由头将冯胜闲置罢了。
朱高炽安 ** 在祖父身侧为其揉肩。不多时,汤和与冯胜联袂而至。
甫一照面,汤和便声若洪钟:
“陛下巡幸天下,可不能落下我们这些老兄弟!”
冯胜随即附和:
“臣自知戴罪在身,然此等大事若全交予蓝玉、李景隆两个晚辈,臣实在难以安心。”
朱元璋嘴角微扬,笑骂道:
“你俩那点心思朕还不清楚?鼎臣不是自称年老体衰不堪大用,才告老还乡的?怎的如今病都好了?”
汤和咧嘴一笑:
“陛下圣明,这病也忒会挑时候,偏生在陛下巡幸天下时就好了!”
朱元璋慨然长叹:
“罢了,准你二人随驾同行。”
汤和与冯胜相视而喜。他们这般年纪仍欲随驾巡幸,除却情谊,亦存着在御前露脸的心思,免得新君忘却两家功勋。
冯胜尤甚——他至今仍顶着戴罪之身。
第299章 祭拜
当日汤和与冯胜便宿于御驾之侧,惹得蓝玉艳羡不已。同是国公,他却得奔波安排大军行程。
朱元璋在凤阳府缓辔而行,每至一处必召当地三老乡绅,细询民生疾苦。
乡民皆言如今日子松快多了,变法确是良政。此言不虚——真正受损者乃那些世家大族,这些三老至多算得村中乡贤,尚未及那般层级。
朱元璋甚慰,他深信家乡父老不会相欺。结合锦衣卫先前密报,更确信变法之利。
时光流转,御驾终至皇陵。自陵寝竣工,朱元璋唯在落成时亲临一次。此后岁岁祭祀,皆遣宗室重臣代行——此亦是前事教训。
朱元璋备好香烛祭品,恭敬地祭拜了父母,随后厚赏了守陵的卫士。当夜,他带着朱高炽去见了被囚禁在皇陵中的晋王与其后人,以及被废为庶人的朱允炆。探望之后,朱元璋原本愉悦的心情荡然无存,这些人都是他的至亲,却不得不被圈禁于此。
朱元璋原本希望子孙世代享受国家奉养,但在何秋劝说后已放弃此念。即便如此,他仍盼望后代安分守己、不作恶事。然而如今晋王作乱、朱允炆不堪大任,为保全其性命,只能将他们禁在皇陵。
朱元璋领朱高炽立于殿中,香火缭绕间,他默默在祖宗牌位前敬香。朱高炽乖巧地随同上香。沉默良久,朱元璋开口:“高炽,你要善待兄弟,将来继承大统,须将大明江山完整传于下一代。到那时,你便可在此向我报喜了。”
“皇爷爷……”朱高炽欲言又止。朱元璋了然笑道:“不必多言,世上哪有长生不老?都是骗人的!秦皇、汉武、唐太宗皆雄才大略,却在此等小事上栽了跟头,朕绝不会学他们。”朱高炽连连点头,心中仍悸动不已——皇祖父此言,莫非已定下由我继承父王江山?
朱元璋看着朱高炽,心中暗觉好笑。自己让朱棣带他随行巡视天下,意图已十分明显。只要朱高炽不似朱允炆那般无能,朱棣必会将江山传于他。朱元璋轻拍孙儿肩膀,凝望着德祖玄皇帝朱百六、熙祖裕皇帝朱初一等牌位,恍惚间又回到了昔日朝不保夕的岁月,那时何曾想过会有今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