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他感到有人正在为他按摩头部。这绝不会是身边太监所为——他从未允许他们这般伺候。
略一思忖,朱元璋便知来人是谁。能自由出入御书房的,除了朱棣,便是朱高炽。
朱棣断不会做这等事,那便只剩朱高炽了。
朱元璋心情顿时明朗起来,仍闭着眼问道:
“高炽,今日的功课都做完了?”
朱高炽声音清脆:
“皇爷爷,功课做完啦。可孙儿还是不喜欢这些师傅,他们讲得都不如姐夫好。姐夫何时能回来呀?”
朱元璋含笑答道:
“快了,就快了。”
他睁开眼,望着眼前这个年近十三岁的孩子。
有那么一瞬间,朱元璋恍惚见到了朱标的影子——朱高炽与朱标确实颇为相像。
两人身形都颇为富态,面容慈祥温和,连心性也相似,都是宽厚仁义之人。
朱元璋对朱棣并未怀有深厚的父子情谊,他将全部心血倾注在朱标身上。
然而朱标骤然离世,朱允炆又无力承担江山重任,朱元璋只得选择朱棣继承皇位,更多是寄托政治期望,希望他能将变法事业持续推进。
眼前的朱高炽却让朱元璋心生温情,朱标的儿子们都不像他,反倒是朱棣的儿子酷似朱标,这让朱元璋感慨万千。
朱元璋轻声询问:
"今日学了什么,可否说与皇祖父听听?"
朱高炽恭敬回答:
"跟随先生们研读《大学》,师长们要求严格,逐字逐句教导孙儿。"
"但孙儿认为,作为父王嫡长子,不该仅限于学习儒家经典,只需了解臣子们引经据典的出处便足够了。"
朱元璋闻言开怀大笑,朱高炽的见识比年长几岁的朱允炆强出不少。虽是两个孙儿,给他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就连这般看似逾矩的言论,朱元璋也未曾计较。
"那你想学什么?"
"孙儿想向姐夫学习历史与算术,至少不致被大臣轻易蒙蔽。往日姐夫常以朝中案例为我剖析讲解。"
祖孙二人交谈之际,太监通传太子求见。朱元璋立即收敛神色,恢复威严姿态。
朱高炽机敏地禀告:
"父王前来,孙儿先行告退。"
"去吧。"
朱高炽行礼退出,在殿门处遇见朱棣时恭敬施礼,朱棣虽瞪他一眼,却未多言。
朱棣入殿后直截了当地诉苦:
"父皇,儿臣私下向大臣们透露您欲巡视天下的意向,众臣皆不赞成陛下出巡。"
究其根本,朱元璋年事已高,古来帝王能安享如此高龄者本就不多。群臣担忧若巡幸途中发生不测,即便朱棣坐镇京城,继位过程出现空档,难保不会生出变故。
虽不至于重蹈始皇覆辙,但难保没有藩王趁机作乱。
朱元璋极为不悦:
"莫非朕想巡视自己的江山也有错?不论他们有何异议,你务必说服众臣!"
朱棣面露难色,小心翼翼回禀:
"儿臣明白,这就再去与众臣商议。"
碰壁的朱棣只得重新召集朝臣商讨巡幸之事。
众臣抵达东宫,早已料到朱棣所议之事,皆默然等候朱棣发言。
见无人开口,朱棣轻咳两声道:
"父皇有意巡幸天下,诸位大臣有何见解?"
杨婧正色谏言:
"殿下,如今国库开支紧张。以往尚可,然变法后虽税收增加,用度亦随之扩大。若陛下出巡,恐将加重地方财政负担。"
朱棣斩钉截铁地回答:
“无妨,父皇也体恤臣工的不易,巡视天下时只会下榻地方官府,若有现成宫室就住在宫室,不会另外兴建。”
“而且开销也不全由国库承担,不足的部分会由内库拨付。”
大臣们并不甘心,天子出巡不是小事,他们更希望圣上安稳留在宫中。
但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又是马上天子,想让他长居宫中不出,实在困难。
眼看财政理由行不通,他们又提出一策:
“殿下,如今四方未定,若陛下出巡,边疆有事如何应对?”
朱棣迅速回应:
“孤将坐镇京城处理朝政,若有重大军情,也会请父皇回銮。”
“可陛下年事已高——”
那大臣话音未落,就被朱棣厉声喝止:
“慎言!”
朱棣目光如鹰隼般盯着他,大臣顿时汗如雨下,意识到失言。
杨婧出面转圜:
“若陛下决意出巡,可否延至明年?诸多事宜尚需筹备。”
朱棣苦笑:
“孤不敢保证。父皇出巡之意已决,恐怕不愿等到明年。”
大臣们更为难了:天子出巡仪仗繁重,朝中并无准备,仅备有太子车驾。
且朱元璋出行必带护军,至少需万人随行方可保险。
如此大规模的出行,绝非易事。
见众臣沉默,朱棣犹豫道:
“不如让何秋先行勘察巡幸路线,算是打个前站,让父皇心中有数。”
大臣们纷纷赞同,朱棣便以此回复朱元璋。
得知要派何秋打前站,朱元璋颇感意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