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微眯双眼,带着几分追忆说道:“这架上原本放着的,是太子殿下赐给他的宝剑。那时太子才刚成年不久,我也还年轻,是我带王弼去见太子的。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当时太子手中银钱不多,整个大明都穷,太子以身作则,赏赐臣下时颇为窘迫。最后从陛下内库选了十把宝剑,分赐臣子。我得了一把,王弼也得了一把,故颖国公也有。”
“我因身边还有开平王留下的宝物,又仗着与太子是姻亲,对他所赐宝剑并不十分珍惜,一直丢在府库蒙尘。可王弼却一直佩戴此剑,直到太子身故,他怕睹物思人,才将宝剑收回府库供奉。”
“你知道吗,王弼自刎时,用的正是太子赐给他的那把剑。”
朱允炆脑中一片混乱——王弼自刎用的是父王所赐之剑?可这又意味着什么?那剑不是王弼常用的吗?
他沉默良久,眼圈泛红,说道:“父王能以诚待人,施恩臣下,这是我如今未能做到的,我定会向父王好好学习。”
蓝玉终于不耐烦了,他说了这么多,朱允炆却只领会到这一层意思,真是个十足的蠢货!
“太孙殿下,臣的意思再明白不过——王弼是被人假借故太子名义逼死的!”
朱允炆脸色由白转红,又由红转白,最终只剩一片青灰。他清楚蓝玉这话背后的指责——能打着父王旗号逼死王弼的人,定在东宫之中,蓝玉是在怀疑自己,或是东宫其他人。
朱允炆惶恐说道:“这是何秋说的吗?此事本就是何秋挑起,定是他在背后恶意污蔑!”
蓝玉神色愈发黯然,语气冷淡地说道:“这桩隐秘,只有当初一同受赐宝剑的人知晓。如今有些人已战死沙场,但仍有幸存者。可何秋绝无可能知情,连燕王也毫不知情!”
当初蓝玉对朱棣颇为戒备,总担忧他会威胁太子之位,自然不曾向朱棣透露此事。受他影响,东宫众人也未曾与朱棣过于亲近。
朱允炆嘴唇微颤,终究无言以对。蓝玉言下之意,此事只能是东宫内部之人所为。可这些人既已在自己麾下效力,又何必贪图这点军粮钱银?
朱允炆将下唇咬得渗出血丝,最终切齿道:“此等狂徒,丧尽天良,罪该万死!”
蓝玉望着几近癫狂的朱允炆,轻叹道:“故太子能得众人效忠,岂单凭陛下恩宠?实因他待人宽厚真诚,众人才甘愿赴汤蹈火。你身为太子血脉,当以先父为楷模。”
“言尽于此,余下事宜,你回东宫好生思量。”说罢蓝玉昂首阔步迈向侯府前院,独留朱允炆怔立武库之中。
何秋环顾四周勋贵,面带愁容对蓝玉道:“淮西勋贵从未如此同心,不知圣上如何看待今日之事。”
蓝玉疲惫地揉着太阳穴。事已至此,他退路无几,何秋所言确是实情。自徐达、常遇病故后,淮西勋贵再未出现真正的领袖。历经胡惟庸案与李善长案,众人早已胆寒,皆敛声屏息,佯作安分。
此番能聚集淮西勋贵,一则因军中老将凋零殆尽,汤和与冯胜久不掌兵权,蓝玉在军中最具威望,又承太子余泽,众人自然信服;二则王弼之死令勋贵们心生悲凉——虽先前也有冤案,尚在情理之中,但王弼分明未涉重罪,竟落得自刎结局。
文臣们早已闻风丧胆,此时更不敢露面。虽不敢明示支持,内心却期盼蓝玉等人能有所作为。唯独围绕太孙的清流们不识时务,只盼新君继位后揽权,极力反对变法。
这几方势力若相持不下,恐将引发洪武末年最激烈的政争。蓝玉对眼下困局亦感棘手,唯愿朱允炆能彻查东宫。
“无论如何,此案必须追查到底!此事暂由你负责,本就是你的职责。各家勋贵都会相助,我们别无他求,只愿还王弼清白之身。”
何秋点头,情绪低落。
朱元璋虽已年迈,但猛虎暮年犹能噬人。这次何秋随蓝玉一道,闹出这般 ** ,不知朱元璋会作何反应。
何秋苦笑,他本奉命接蓝玉回京,未料事态如此发展。
不过蓝玉尚且不怕,豁出身家性命一搏,背后有朱棣撑腰的何秋又有何惧?
他打起精神,率锦衣卫彻查太仓系统,势要将其翻个底朝天。
查下来,王弼本人并无问题,家人也低调守己,未涉贪腐。
这算是好消息,可太仓的问题却极为严重。
何秋领人逐一清点军粮仓库,步步紧逼之下,终于有人慌乱纵火,企图毁灭证据。
何秋心头一喜,要的就是他们自乱阵脚。
“王申!速将纵火者押来,我亲自审问!所有仓库记录严加保管,若有差池,唯你是问!”
王申激动应道:“大人放心,如有闪失,卑职提头来见!”
何秋亲审仓官,施以严刑,对方终于吐实:倒卖新粮之行,早在他上任前就已存在,恐怕已有近十年之久。
他不甘独担其罪,才试图焚仓灭迹。
“十年前?这怎么可能?”王申双眼发红,在旁惊呼。
何秋也觉蹊跷,那时朱元璋正励精图治,朝中屡兴大案,谁敢顶风作案?
“此人未吐实情,继续审!”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