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又补充道:
“对了,以后锦衣卫主要对付官吏和豪族,少管平民百姓,这点和以前一样。”
“不过,我还让人写了几本关于锦衣卫的戏本,你先看看。”
何秋把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递给王申,那是他仿照前世特工电影编的故事大纲。内容无非是锦衣卫主角在外刺探情报,遭遇美人与惊险;或是在国内惩奸除恶、为民 ** 。
王申虽不懂后世的宣传手法,但何秋之前用这招毁了孔家名声,他是清楚的。对这种宣传策略,他早有预期,于是感动地说道:
“大人难道有意为我们锦衣卫摆脱恶名吗?”
何秋摆了摆手。
“怎么能说是‘我们’,是咱们!我认为替锦衣卫洗刷污名是件大好事,至少将来大家有可能安然从锦衣卫之位退下。”
王申对何秋这番话颇有感触,他原在亲军都尉府,一路历经风雨才到锦衣卫。
尤其这次太子去世,对他影响很深,王申也意识到,如果要平安退休,还是得按何秋的办法来。
第253章 朱权上门
何秋正忙得团团转时,朱玉颖突然把他从锦衣卫叫回府中,说家里来了客人。
何秋还未从燕王府搬出,匆忙赶回,就见朱高炽陪着两位陌生人在喝茶。
见何秋回来,朱高炽连忙起身介绍:
“姐夫,这位是我十七叔,这是我舅舅。”
何秋面色平静,内心却暗自思忖:徐家的人怎么会和宁王走在一起?宁王此次就藩,不就是为了分走朱棣的权力吗?
宁王也赶紧起身行礼,却一时不知该如何称呼。
何大人?太过生疏。按亲戚论,何秋是他晚辈。
犹豫片刻,宁王勉强选了个称呼:
“何先生,小王有礼了。”
一旁的徐家公子也跟着行礼:
“见过何先生,在下徐增寿。”
何秋忙请他们落座,吩咐侍女添茶。
看着尚显稚嫩的宁王,何秋不禁好奇他的来意。
宁王还不到十五岁,这个年纪就被派往大宁就藩,朱允炆此举着实不近人情。
“殿下今日与徐四公子前来,不知有何事?”
何秋看向朱权问道。
朱权尚未开口,徐增寿先说道:
“王爷即将就藩大宁,对那边一无所知。想到您曾在北平,离大宁较近,应当有所了解,便托我带他来请教。”
这话表面无可挑剔,但何秋心中暗忖:事情恐怕没这么简单,他对大宁的了解其实有限。
而且宁王手下难道没有亲信可以打探大宁的情况吗?
看出何秋的疑虑,朱权连忙补充:
“何先生,我听说您足智多谋,有点石成金之能,想请您指点该如何发展大宁。”
朱权态度十分谦和,全无天家贵胄的架子。
这让何秋暗暗称奇:未长歪的皇室子弟实在少见。对比历史上朱权那荒唐的名声,真是令人感慨。
朱权确实是个聪明人。自得知要就藩大宁,他就深感不安。他心知肚明派他去大宁就藩之人的用意:无非是要分割四哥朱棣的势力,最好还能让他们兄弟生出嫌隙。
但大宁地处塞外,军事地位更为重要,他年仅十五岁,若独自就藩,不依附朱棣,恐怕难以立足。
几经周折,朱权邀上熟识的徐增寿一同前往燕王府,想拜访何秋。
尽管他对何秋不甚了解,但近两年朱元璋时常提及何秋,甚至将锦衣卫交由其掌管,足见何秋深受朱元璋信赖。
朱权单纯认为,何秋能得朱元璋如此器重,必有其过人之处。
加之何秋与朱棣有翁婿之亲,眼下就藩之事求助于他,倒也合情合理。
一旁的朱高炽心中仍有不快,自己父王多年苦心经营东北,如今一纸诏书,便强行割去两大片领地。
此举着实令人心寒,但他不便迁怒于朱权,也明白此事与朱权他们这些就藩者毫无干系。
何秋含笑说道。
“辽东与大宁,黑土广袤,适宜种植豆类,甚至可种水稻,只是气候寒冷,一年仅能一熟。”
“除农耕外,大宁更是绝佳牧场,可养牛羊百万头,毗邻的辽东还有出海口,燕王正于当地兴建港口,与江南商人开展海外贸易,获利颇丰。”
朱权听得惊讶不已,别的都没在意,只记住大宁是个上好牧场——牧场能做什么?养马啊!
这不就等于一处优质养马地?
若真如此,大宁虽富庶,面临的军事压力必然不小,草原部族岂会坐视大明占据这般优良的养马地?
朱权深吸一口气,试探着问道。
“大宁既如此富庶,何先生以为,本王去了大宁该如何行事?”
何秋笑容可掬地答道。
“无需多做其他,只需打通与北平的道路,加强往来,再向燕王借兵,整顿草原即可。”
“想来燕王不会拒绝,毕竟是兄弟,您说呢,宁王殿下?”
朱权喜出望外,何秋言下之意是朱棣不会为难他,去了只管安心发展大宁便是。
得了何秋这番话,朱权心中踏实了许多,随即诚恳说道。
“何先生,不如您修书一封,向四哥说明情况,我备好行装便即刻前往大宁就藩!”
何秋欣然应允。
“自无不可,我今日就为您写信。”
“大恩不言谢,待何先生返回北平,小王再备厚礼答谢。”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