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的皇孙当即主张:“当尽数收回孔家田产!该斩则斩,该押则押!”
如此莽撞之见遭到众人一致反对,实在有失水准!
朱高炽沉吟道。
“我以为当废除孔家自行委任曲阜县令之权。否则当地百姓仍不敢与孔家抗衡。”
朱高煦击案高呼。
“兄长所言极是!大明疆土岂容他们私自任命县令!”
何秋忍俊不禁。
“你莫非忘了云南等地土司亦享有此权?”
朱高煦恍然,讪笑着抚弄下巴试图掩饰。
“但云南与山东岂可相提并论?山东实行郡县制已久,远非云南土司可比。”
朱允炆微微蹙眉,他虽亲近文士,却也难以容忍孔家自行任命县令的行径。
他从朱元璋的神情中看出,皇帝对孔家极为不满,料想他们定是做了不少失当之事。
朱高煦直率地说道:
“这计策虽好,却未必能通过。无缘无故剥夺他们的权柄,恐怕不易。”
朱高炽闻言几乎失笑,细想之下却又觉得有理——朝廷养官,本就是要他们解决难题的。
朱允炆转向何秋,眼中带着期待:
“先生有何高见?”
何秋拈起一片红薯干,从容答道:
“可除去孔子的王号。”
朱允炆不解:“除去王号有何用处?”
何秋淡然一笑:
“欲整治孔家,必先区分孔子与其后裔。先去王号,再废画像雕塑,仅留牌位,方能削弱孔家在士人心中的地位,便于后续行事。”
朱允炆闻言暗惊,不曾想对付孔家竟需如此周详的准备。
回宫后,他将此事禀报朱元璋。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闪:
“何秋真是这般说的?他可曾说明缘由?”
朱允炆如实相告:
“先生未细说,但儿臣觉得此法甚好,只是步骤未免繁琐。”
朱元璋慈爱地笑道:
“若想整治孔家又不沾污名,这些步骤缺一不可。”
朱允炆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朱元璋很快召何秋入宫,他要亲自询问具体方略与服众之理。
何秋匆匆进宫,尚未用膳,只得看着朱元璋祖孙用餐。朱允炆悄悄投去同情的目光,不解祖父为何前倨后恭。
朱元璋仿佛才看见何秋,招呼道:
“何秋来了,坐下吧。”
随即命内侍奉上膳食。
何秋也不推辞,狼吞虎咽起来。朱元璋并不怪罪,毕竟这是他孙女婿。
“你先前对太孙说要去孔子王号,可有什么说法?”朱元璋问道。
何秋拭了拭嘴角,心知皇帝要的是让天下士人无可指摘的理由。
“孔子作《春秋》,开篇即写‘元年春,王正月’,足见其尊奉周王之志;孟子亦言:‘仲尼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由此可见,孔子之意在于,凡擅自称王者,皆为乱臣贼子。如今若为孔子加上王号,实有违他本人心意。”
朱元璋未曾料到,何秋竟会从《春秋》中找到理由,主张去除孔子王爵,一时颇觉意外。
然而细想之下,何秋之言确有道理。孔子既尊周王,后世却将其封王,岂非与孔子本意相悖?
有此先贤真意为据,谁若反对去除王号,便是与孔子为敌的乱臣贼子!
朱元璋虽心中赞许,却仍故意问道:
“即便有此理,若仍有人执意保留孔子王号,又当如何?”
何秋从容答道:
“此事易办,想来陛下已有打算。”
朱元璋自然已有计较,若有人执意反对,他绝不介意将其贬黜。
他又故作迟疑:
“如此是否过于严厉?他们或许也是出于敬重。”
何秋却不以为然:“若真熟读《春秋》,便不会反对。”
读书人往往眼高手低,此类事他们做得顺手。至于孔家,其虽地位尊崇,却也不足为惧。
朱元璋已被何秋说服,此举既可保全孔子本意,又可免生事端。
“此法甚好,何秋亦未真正动摇孔家根基。”
如此方能令孔子与孔家真正分离。
第234章 锦衣卫指挥使
朱元璋沉吟片刻,最终决断:“此法既由你提出,便由你负责处理孔家之事。”
何秋闻言一惊,未料此事竟落于己身。
他面露难色:“玉颖即将携子入京,陛下总不忍我们再度分离吧?”
朱元璋瞪眼道:“国事为重,岂能拘于儿女私情!”
稍顿,又道:“她若来了,朕自会亲自解释!”
何秋心知推脱不得,朱元璋既已允诺亲自安抚其孙女,他再无推辞之理。
但他仍有一虑,自己在朝中并无明确官职,独自前往山东查办孔家,恐有不便。
“不知陛下能否派人与我同行?总不能让我独自前往孔家吧?”
朱元璋含笑答道:
“不必担心,朕欲升你为锦衣卫指挥使,此次前往山东,可率锦衣卫同往。”
何秋顿感不安,连忙推辞。锦衣卫指挥使之职关系重大,他自认才疏学浅,难以胜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