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为上位者,应当把握平衡,不能一边倒。只有站稳自己的位置,才能治理好朝政。”
“若真照你这名单用人,只怕会失去不少民心。再说,推行改革,到底要看能力,还是看出身?”
朱允炆只得承认要看才能。这样一来,他拟的名单便作废了。朱元璋提笔勾画,忙了好一阵,总算让太学生、新科进士与勋贵子弟的升迁名额大致平衡,这才松了口气,挥手让朱允炆退下。
他看向汤和,疲惫地说:“鼎臣啊,让你见笑了。”
汤和连称不敢,只说太孙的想法自有道理,只是目前还不合时宜罢了。
朱元璋听着汤和的劝解,只能在心中默默宽慰自己:太孙毕竟年纪尚轻,许多事情无法一蹴而就,还需慢慢教导他其中的道理。
然而越是这么想,朱元璋的心情就越发沉重,最终他让汤和先回府去休息。
当年教导太子朱标时并未如此费心,只能说朱允炆的才具与朱标相差甚远。
想到此处,朱元璋对那些胆敢勾结晋王作乱之人更加痛恨——若不是他们谋害了太子,自己又何须如此劳心费力?
第224章 朱允炆的黯淡表现
次日,朱元璋带着朱允炆批阅奏章,见他始终小心翼翼的模样,心中百感交集。
你可是储君,怎能显得如此拘谨?
思忖片刻,朱元璋又不禁埋怨起教导朱允炆的何秋等人:为何将太孙教导成这般模样?
此刻的朱元璋已然忘记,何秋教导皇孙不过一月有余。若真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将太孙教导成朱标那般,反倒不合常理。
想到这里,朱元璋开口问道:“允炆,你觉得朕为你挑选的这些老师如何?”
朱允炆连忙放下奏章,恭敬回答:“东宫诸位老师皆贤良之才,栋梁之器。便是教导其他学问的何先生也极富才华,可称专才。”
听到这番评价,朱元璋不由得眉头微蹙。朱允炆见状更加谨小慎微,暗自思量是否说错了什么。
朱元璋注视着朱允炆道:“何秋岂止是专才?你未免小看他了。可是平日与他接触不多?”
朱允炆答道:“孙儿平日政务繁忙,何先生亦有要务在身,确实不如与东宫师傅们相处长久。”
朱元璋语气转冷:“当真如此?还是因心存顾忌?”
朱允炆脸色骤变,急忙躬身解释:“孙儿绝无虚言。只因才疏学浅,政务繁杂,故与何先生相见时短。”
朱元璋心中暗叹,这些不过是托辞。以他的精明,岂会看不出朱允炆的真实心思?无非是顾忌何秋乃燕王女婿,不敢推心置腹罢了。
他语重心长地说道:“无论如何,何秋总是皇亲国戚,对社稷从无二心,更不会对你不敬。须知推行新政本是何秋夙愿,自当初献良种获封时,他便主张变革。”
“既然朝廷决心推行新政,便需要另辟蹊径选拔人才。这些人大多根基尚浅,为求自保自然愿追随于你。但他们皆研读过何秋编纂的教材,说起来何秋也算他们半师。若能得他辅佐,将来麾下便能多一批可靠之才。”
“纵使他岳父是燕王,又能如何?”
朱允炆唯唯称是,始终不敢直言相抗。
注视着太孙这般神态,朱元璋不禁心生疑虑:朱允炆当真能担起大明江山吗?如此多疑善虑的储君,可具备肩负天下的胸襟气度?
朱元璋不禁想起先前晋王的事情,那时他便犹豫过该如何处置晋王。
他曾问过朱允炆的意见,朱允炆竭力劝说朱元璋放过晋王,理由是晋王毕竟是朱元璋的儿子,也是自己的叔父,若不能宽待,恐怕会引来非议。
朱元璋起初觉得朱允炆说得有理,但转念一想,晋王是你的叔父,可朱标更是你的父亲。
一个连父亲之仇都能轻描淡写放下的朱允炆,真的能承担起整个朝堂的压力吗?
望着眼前怯懦的皇孙,朱元璋满心忧虑:这个孩子,真的能担起江山重任吗?
朱允炆慌乱地说道:“孙儿无能,让皇祖父担忧,请皇祖父责罚。”
朱元璋深深看了他一眼:“人都说隔辈亲,朕这做祖父的,又怎忍心责怪你?只是你也要慢慢担起储君的责任,处事公平,不拘一格用人才。”
朱允炆唯唯诺诺地点头。
朱元璋叹息道:“你身为储君,不能一味仁慈,更多时候要站在天下大局看问题。要学会纵观全局,否则很容易受人蒙蔽。做事要记住,我才是大局——就像你上次说,提拔武勋子弟和太学生不妥,可你想过那些进士出身的官员会因此辞官吗?大局在你手中,何必过分在意他们的想法?”
朱元璋心中无奈,自己已不如当年教育朱标时那般精力充沛,又不敢让朱允炆深入民间历练,只能一遍遍提醒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只盼他能记在心里。朱允炆虽不停点头,看似认真记下,可离开朱元璋后,却并未主动与何秋多作交流,丝毫不见改变。
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对朱允炆的失望又添一分。
他清楚朱允炆为何如此——他害怕。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