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头对朱允炆吩咐道:“改革试行半年,派往地方的太学生、新科进士与勋贵子弟均已返京。你去接见他们,仔细听听各方禀报。之后朕便要全面推行新政了。”
朱允炆略显犹豫:“皇祖父,如今朝野对改革非议甚多,地方上更是怨声载道。可否暂缓推行,待朝局稳定再从长计议?”
朱元璋摇头:“正需趁朝局动荡时推进改革。若等一潭死水,还有几人愿破旧立新?”
这番道理不讲为国为民的大义,只道明了最现实的考量。
官员们总是渴望晋升的,如今朝廷大力推行改革,许多人会借此机会崭露头角,而朝堂之上出现不少空缺职位,引得众人虎视眈眈。
此时,朱元璋若释放全面改革的信号,即便只是为了升官,下级官员也会极力鼓吹改革,至少表面上要争做改革的先锋。
朱元璋让朱允炆接见的都是些年轻人,文武皆有,且都曾在地方上历练半年之久,无论能力如何,态度至少是积极的。
第223章 朱元璋的担忧(下)
朱元璋希望朱允炆能从这些人中选拔有才之士,构建自己的核心力量。
现在让朱允炆亲自接见他们,询问情况,并将这些人的功过上报给朱元璋,再由朱元璋决定他们的升迁。
这些人将成为朱允炆的忠实支持者,因为官场重视政治信誉。若今日投身太孙麾下推行改革,明日又改口反对,这样的人难以取信于人,政治前途也将尽毁。
唯有如此,朱允炆才能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势力。
毕竟朱允炆与常蓝两家并不亲近,而原太子的旧部,他也难以顺利接手。
归根结底,朱允炆年纪尚轻,属于原东宫官员的子侄辈,想要维持太子的威望,实在困难。
不如另起炉灶,从年轻人入手,待朱允炆登基时,手中便有一批可靠的中层官员。
他们职位不高,但身处要害,升入中枢也相对容易,这将有助于朱允炆未来执掌朝政。
朱允炆看着面带笑容的朱元璋,心中却十分不情愿。他真心认为当前最紧迫的事情并非改革变法,而是削藩。
想想晋王,仅凭一个藩王身份就手握数万大军,还敢勾结士绅,暗害太子。
若是换成实力更强、威望更高的燕王呢?
况且大明不止这几个藩王,如果他们联合反对朱允炆,局面将难以收拾。
就连现在教导朱允炆的何秋,不也是燕王朱棣的女婿吗?
因此,朱允炆对何秋天然缺乏信任,当初在他面前提及削藩之事,也有试探何秋的意图。
而何秋是主张改革的,甚至朱元璋曾说过,如今这批在地方采风、接受短期培训的官员,所学内容大多由何秋编纂。
在这种背景下,朱允炆怎能真正信任今天要见的这些人?
但无论朱允炆内心如何想法,朱元璋需要的是一个能推行改革的继承人,哪怕为了皇位,朱允炆也必须装出积极的态度。
望着朱允炆离去的背影,朱元璋幽幽叹了口气。
朱允炆的这点心思,怎能瞒过朱元璋?他已经看出朱允炆内心的不情愿。
然而,此事并非朱允炆不情愿就能推脱的。朱元璋的一番苦心,朱允炆丝毫未能领会。
朱允炆还有一个缺点:他不懂、不明白为何要这么做,却从不主动询问朱元璋,只是表面顺从地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
这让朱元璋感到教导朱允炆实在困难重重。孙子不愿学、也不问,他这个当祖父的又能如何呢?
若是以前太子朱标还在,朱元璋早就让他离京巡视,亲眼看看这“大明盛世”了。
而今的朱元璋却不敢冒这个险,他已输不起。
朱元璋问汤和:“你觉得太孙怎么样?”
汤和很谨慎,只答:“臣老了,不敢妄加评论,但太孙确有太子的仁厚遗风。”
朱元璋自然分得清真心与奉承,也明白拿皇位继承的事问汤和,实在是强人所难。这种话题,汤和怎敢多说?若说一句对朱允炆不利的话,将来新君即位,岂能放过他?就算有丹书铁券,又能如何?
朱元璋只好放过这老滑头,不再提太孙的事,只安静对弈。
等朱允炆把他接见官员后凭印象拟出的名单呈上,朱元璋细看履历,大失所望——名单前列全是进士,既无太学生,也无勋贵子弟,进士比例之高,超出他的预料。
他强忍不满,问朱允炆:“你是怎么考虑的?为何名单里多是进士?若论采风报告,不少太学生与勋贵子弟写得更有内容。”
朱允炆犹豫片刻,老实回答:“孙儿以为,太学生与勋贵之子并非科举正途出身,若骤然提拔,恐招朝野非议,对推行改革不利。”
朱元璋语气平静:“不是科举出身,就该被歧视吗?荫官那么多,文臣子弟也不少,你可曾见谁公开批评?”
朱允炆摇头。确实没有。
朱元璋忍不住道:“那是他们自家子弟将来也要走荫官的路,怎会砸自己饭碗?封妻荫子,文官也一样想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