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隐约预感到——击鼓之人,恐怕真是常茂。
昨 ** 建议常茂前往宗人府、大理寺等处状告晋王。这些衙署的官员多受过太子恩惠,应当不会阻拦,反而会鼎力相助。若袖手旁观,便是不忠不义之徒。
只要能吸引各方对此事的关注,朱标死亡的真相,朱元璋就不得不彻查。
作为一国太子,若真是遭人暗算,此事一旦揭发,必然损害朱元璋的威严。即便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他也必须查个水落石出。
何秋本来觉得自己的办法已经够激烈了,却没想到常茂更为果决,竟然直接去敲登闻鼓——这简直是不顾性命!
登闻鼓不是轻易可敲的,一旦擂响,全城百姓都会前来围观。若常茂在此时说出太子之死另有隐情,
即使朱元璋事后查明真相,常茂也难逃一死,甚至可能等不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何秋不禁为才见过一面的常茂担忧起来,他这样做实在太仗义,太合何秋的心意了!
何秋只能在心中默默为常茂祝福,希望他这次能活下来。或许朱元璋会借此事深入追查太子之死,感念常茂的忠诚,饶他一命?
第216章 公道自在人心
听说常茂敲响登闻鼓,为太子鸣冤的并不止一人。许多人都静静守在家中,等待结果。
太子临终的遗言,到了他们这个层次,大多有所耳闻。不让追查,不恰恰说明太子之死另有隐情?
如今常茂直接捅破了这层纸,不知多少人在心里暗暗叫好。
这些人之前之所以沉默,不过是慑于朱元璋的威严,不敢开口,也怕一旦纠缠此事,会引发朝廷的夺嫡之争。
但现在,太孙已经确立!
是时候清算一切了!
朱标做了这么多年贤明的太子,他的继位是众望所归。尽管改革以来,有些士绅对他不满,但朝廷中更多的人感念朱标,认为他将来必是明君!
何况,真正在官场中做到高位的人都不傻,自然看得出朱元璋推行的改革对国家有利。
即便人人各有私心,朱元璋的朝堂也没有容纳这种人的余地。
黄子澄静 ** 在东宫,等候消息。
“陛下,希望您不要让我们失望,太子之死必须查个清楚!”
“即便真的牵涉到您其他的亲生儿子,也请您不要手软!”
作为原东宫的老臣,黄子澄心中最为悲痛。虽然现在他也在教导皇太孙,但朱标与他相处多年,教导朱允炆,更多是出于对朱标的感念与怀念。
何秋坐在屋里,确定敲登闻鼓的确实是常茂之后,心里反而安定了些。
他自斟自饮,倒了一杯酒,洒在地上。
“这杯酒,就当我提前敬你,郑国公,我实在佩服你!若你不幸身死,我一定为你烧纸祭奠!”
就在所有人等待结果的时候,皇宫终于有了动静。
常茂被朱元璋释放了,毫发无伤地从宫中走出!
这个消息让所有知情者震惊不已,随即心头燃起希望。不知多少人哭着在家中高呼:“陛下圣明!”
朱元璋此举,等于为太子昭雪吹响了号角。所有人都明白,一场清算在所难免,颖国公不过是第一个祭旗之人。
当常茂踏出宫门时,双腿发软、头脑昏沉。他本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敲响登闻鼓,没想到朱元璋并未惩处他,这意外结果反倒让他紧绷的心气泄了大半。在皇帝面前,他全靠咬牙硬撑,虽然压力几乎令他窒息,但终究没有辱没父亲的颜面。
常茂自踏入宫门起就满怀怨愤。朱标与常家绑定数十年,本该继续紧密相连。为保全太子,常遇春早早交出军权;常茂兄弟多年闲散度日,也都是为了避嫌。而今朱标竟遭暗害身亡——若太子德行有亏也就罢了,可朱标这些年来口碑载道,理政娴熟,更是朱元璋改革最得力的支持者。
即便改革遭到诸多攻讦,常茂仍认为改革无错。他出身武勋世家,舅舅蓝玉更是军中重臣,太清楚这些勋贵的贪婪无度、目无法纪。改革连千年顽疾的士绅阶层一并整治,他向来拍手称快。如今竟有人借反对改革之名谋害太子,实在令人震怒。
虽然做足准备,面圣时常茂仍心惊胆战。走出宫门细想,不禁冷汗涔涔——他状告的竟是皇帝另一个亲生儿子。在朱元璋刚丧子之时逼迫他处置另一骨肉,稍有不慎便会招来灭门之祸。此刻回想起来,只觉后怕不已。
刚出皇城,便见蓝玉守在马车旁。见外甥安然出宫,蓝玉长舒一口气,重重拍着他肩膀道:“好小子!都准备给你收尸了!没丢你爹的脸!”
常茂脚下一软急忙扶住舅舅,低声急道:“快扶我进马车,动作轻些……实在走不动了。”蓝玉忍俊不禁,悄悄搀他上车。见外甥瘫坐揉腿的模样,蓝玉揶揄道:“现在知道怕了?早劝你按何秋建议告到大理寺,偏要犟着敲登闻鼓。”
“得知消息时我真是大吃一惊,以为你肯定活不过今晚!”常茂摆了摆手,满脸疲惫。
“别提了,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
“这回真是从 ** 爷手里捡了条命,全靠祖宗庇佑啊!”
“对了舅舅,您怎么亲自来接我?这时候不是该在家里避嫌吗?”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