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点头:“自然明白。若真如我所料,太子身边定有奸佞,而且谁都有可能对太子下手。”
蓝玉听完这番话,整个人仿佛被抽空了力气,瘫坐在椅上。太子身边的侍从,一半是他亲自挑选,另一半则是朱元璋安插的亲卫。
如果太子身边真有人出了岔子,那更可能是出自蓝玉安排的那一批人。
蓝玉低笑一声,自嘲道:
“说到底,我也只配在战场上逞能。跟你们这种人斗心思,根本毫无胜算。”
何秋赶紧摆手,连声否认:
“凉国公误会了,我向来行事端正,从不走歪路,你是了解我的。”
蓝玉淡淡扫了何秋两眼,那目光里的轻蔑,何秋看得一清二楚。
第215章 状告晋王(下)
常茂也听出这番话背后暗藏的凶险,他咬紧牙,诚恳地向何秋请求:
“何秋,对吧?我求你了,无论如何,我都要给我妹夫讨个公道!就算要我死也无所谓——反正我从凤阳府私逃出来,就已经是个死人了!”
蓝玉看着常茂,起初有些恼怒,但最终什么也没说。
何秋也认真地回答:
“郑国公请冷静,这件事的关键不在你我,而在陛下。”
“只要陛下决心彻查,有没有人出面指证太子之死另有隐情,他都会查下去。”
何秋并未欺瞒他们。朱元璋身为开国皇帝,很少有事情能瞒过他的眼睛。只要他认真去查,真相总能水落石出。
此前太子遇害,不过是一时疏忽——恐怕连朱元璋也没料到,竟有人胆敢在大明境内对太子下手。
常茂却悲观地说道:
“此事牵扯的人太多了,晋王,甚至可能还有秦王——两位最年长、势力最强的藩王都牵涉其中……”
“其他牵涉者更不计其数,就像颖国公,不也被迁怒逼死了?可即便如此,陛下还是没有彻查真相。”
常茂最后几乎失控地说道:
“不管陛下还查不查,我都一定要追查到底!哪怕亲手杀了晋王,我也认了——他本就死有余辜!”
何秋清楚,常茂确实有这个能力。作为开平王之子,他手中掌握的力量不容小觑,若真决心刺杀晋王,绝非难事。
何秋摇头劝阻:
“你若真这样刺杀晋王,就算得手,太子之死的真相也将永远石沉大海,再难查清。”
常茂烦躁地问:
“那你有什么办法?”
何秋思索片刻,说道:
“你们可以把事情闹大,逼陛下不得不查!”
蓝玉皱眉反问:
“怎么逼?”
“去宗人府,去大理寺,状告晋王,把一切摊到明面上来。”
蓝玉仍有疑虑:“这样告发晋王,能成吗?”
何秋苦笑着摇头:
“不一定能成,只能说机会稍大一些。”
“不过,那个出面告发的人,恐怕性命难保。”
蓝玉顿时着急:“有没有更稳妥的办法?”
常茂毕竟是他的亲外甥,他只有这两个外甥,不愿眼睁睁看其中一个送命。
常茂陷入沉默,最终,他深吸一口气,下定了决心。
“豁出性命又如何?我偏要赌上这条命,定要让晋王伏法,将太子枉死的真相公诸于世!”
常茂望向欲言又止的蓝玉。
“舅舅不必相劝。我这条命早已活够本了,弟弟如今比我更有出息,有他撑着郑国公府,我也安心。”
蓝玉最终只是长叹一声。
何秋目送二人远去,心中五味杂陈。
他不知自己此举是对是错。朝堂刚平稳度过太子薨逝、太孙继立的 ** ,正全力推行新政。此刻重提太子死因疑云,只怕又要掀起波澜,使政务停滞。
这与他改革图强的初衷相悖,但更不愿见谋害朱标之人逍遥法外。
从功利角度看,谋害太子的多是反对新政之人。若常茂揭开此案,陛下彻查,正好将这批人连根拔起,日后推行新政便少了许多阻碍。
只是不知常茂状告晋王,能否真正搅动这潭死水。
但愿太子昔日庇护的臣子中,不乏仗义执言之人。
何秋选择此时让常茂发难,还因看透另一层:太孙既立,储位已定。陛下恐怕早有彻查之心,之所以按兵不动两三月,正是要让真凶放松警惕。
此时追查太子死因,既不会引发储位之争,又能精准肃清奸佞。历朝历代,谋害太子都是夷三族的大罪。
……
翌日,何秋在燕王府读书时,忽闻阵阵沉闷鼓声。他诧异望天——晴空万里,何来雷声?
快步走出书房,正遇何能匆匆赶来,满面激动:“老爷!有人敲登闻鼓了!不知是哪家蒙了冤屈?”
登闻鼓?莫非是常茂?
何秋急忙拉住何能:“可曾打听是何人击鼓?”
见主人神色凝重,何能收敛兴奋,挠头道:“小人听闻鼓声就赶回来了,尚未探明。”
“速去查清击鼓者身份。”何秋轻拍其肩嘱咐。
待何能离去,何秋独坐书房,心绪纷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