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黄子澄只能安慰自己:太孙年纪还轻,或许还不懂这些,与自己的情谊也不如朱标那般深厚。
第209章 书院里的冲突
何秋在书院平静地教书,某天课堂上,朱允炆忽然提问:
“先生如何看待景帝削藩?”
一时间,整个课堂嗡声四起,嘈杂如市集。
在座的皇孙日后大多要就藩,即便不做藩王,也会是皇室显贵。朱允炆突然提出这个问题,让人难以揣测他的用意。
何秋无法回避,认真思索后答道:
“景帝削藩虽好,但我更欣赏武帝的推恩令。”
朱允炆目光炯炯,继续追问:
“请先生细说。”
何秋示意众人安静,随后缓缓开口。
景帝直接削减封地,导致诸侯王们心中不安,不少人跟随吴王以清除奸臣的名义起兵。那些没有参与叛乱的,也只是因为附近有朝廷的军队驻扎。
即便最终平定了七国之乱,人们仍然认为景帝对待宗室不够宽厚,处理晁错的方式也显得过于仓促,使人在他手下做事时感到畏惧。
武帝实施推恩令后,诸侯王虽然明白其用意,却无法公开反对,更难以起兵反抗。
这是因为诸侯王的子嗣们各自都有成为封王的愿望,同时推恩令名义上是为了让宗室广泛受益,理由正当充分。
朱允炆进一步追问:“先生如何看待藩王的问题?”
何秋略感意外,心中觉得朱允炆今天的表现可能令一些人失望。他定了定神,认真回答:“本朝制度与汉代不同,藩王没有行政权力,拥有兵权的也只是少数,因此不必过于担忧藩王叛乱。但问题在于缺乏明确的降级继承制度,且未允许藩王读书或担任官职,容易使他们成为无用之人。”
“特别是陛下规定藩王就藩后非重大事宜不得离开封地,等于将他们限制在一处。即使有才能也无法施展,只能生育子女。宗室人口增多且不从事生产,将成为大明的负担。”
朱允炆似乎满意了,拱手致谢:“多谢先生指点。”
朱高煦对朱允炆的言论感到不满,起身说道:“近日皇祖父追封西平侯为黔宁王,命沐家世袭镇守云南,此举似有不妥。云南是大明疆土,土司众多,应进行改土归流,清查田亩,摊丁入亩,由朝廷统一管理。”
朱高煦的意图很明显:若认为藩王过多,那么沐家世袭镇守的大片土地更应废除。
朱允炆起身回应:“西平侯为国家立下大功,更因太子去世悲痛而终。如此忠孝之人,朝廷岂能废除其世袭?这是不仁不义之举!治国应以仁义为先,你的观点有损朝廷恩德,请不要再提。”
朱高煦几乎要发作,认为削减宗室藩王同样非仁义之举,不过是因为沐家支持东宫而不愿触动其利益。
朱高炽急忙拉住朱高煦,示意他停止发言,随后温和地笑道:“太孙言之有理,我二弟年轻不懂事,我们这些晚辈只是随意讨论国家大事,不必当真。”他转向朱允炆深深一礼:“我代二弟向太孙赔罪,请殿下将他的话视为胡言乱语。”
朱允炆眯起眼睛,忽然又露出了笑容。
“唉,说话的人没有过错,高煦表达的是他自己的观点,课堂讨论很正常。不过……离开课堂后,还是要谨慎言行才好。”
何秋坐在上方,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他仔细数了数,有意支持朱高炽兄弟的皇孙并不多。
尽管他们也对朱允炆提出的削藩话题感到不满,但更不敢公然站在朱允炆的对立面。
这天的课程,在一种诡异而紧张的气氛中匆匆结束。
当何秋带着朱高炽三兄弟回到燕王府,进入书房后,朱高煦满脸怒容,不满地说道。
“姐夫,今天课上你怎么不帮我们说话?还有你,你是不是也怕了朱允炆?他现在不过是个太孙,凭什么敢公然主张削藩?有本事跟我到校场比试,看我不把他打得鼻青脸肿!”
何秋忍不住笑了,用手指虚点着朱高煦,哭笑不得。
“你这小子,真是没头脑啊!”
“朱允炆今天的举动,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他就是想试探你们这些藩王子弟对削藩是否有抵触情绪。”
“你没注意到吗?刚开始他提出这个话题时,大家都很激动,但当你站出来提到沐家的事情时,有谁出来支持你吗?”
“大家都退缩了,仅凭这一点,我敢肯定朱允炆一旦继位,必然会大力削藩,因为他根本不怕你们了!”
朱高炽也沉着脸,没好气地对朱高煦说。
“你也不小了,怎么还这么冲动!朱允炆是太孙!是储君!未来要继承皇位,如果你现在真的和他争吵,他怀恨在心,以后父王怎么办?你考虑过这一点吗?”
何秋和朱高炽的话让朱高煦有些泄气,但他仍然不服气地说。
“这些我怎么会不知道?可是看他今天主动挑起削藩的话题,以后我们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
朱高煦并不是真的愚蠢,他明白这样做会有隐患,但他实在看不惯朱允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