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闻言,泪水夺眶而出,哀切难言。
“我宁愿随父亲一同离去,免得他在地下孤单。”
朱元璋愣了片刻,将孙儿搂在怀中,泪水盈眶:“傻孩子啊!”
次日,朱元璋便下旨,称皇孙朱允炆聪慧好学,又极孝顺,册立为皇太孙。
第202章 变故
北平,朱棣得知应天府的消息后,再次召见道衍与何秋。
他疑惑问道:“父皇此举何意?一边要推行新政,一边却立皇兄的儿子为皇太孙。将来他如何镇得住朝臣,推进变法?”
何秋暗忖:我怎会知道?老朱的心思没人猜得透。按理说许多事已与历史不同,可兜兜转转,皇位继承人仍是个十岁出头的孩子。
这种历史的惯性,让何秋不得不服。
道衍则推测:“或许是陛下思念故人?”
朱棣不悦道:“那也不该是他!允熥怎么办?我敢说,蓝玉等人绝不会服气!日后必生祸端!”
道衍看了看沉默的何秋,继续说道:
“这一点,我倒要问殿下,陛下何曾在意过这些?就算蓝玉等人不满,在陛下眼中也不过是翻手可定。说不定,陛下此时已准备清洗蓝、常两家。”
朱棣脸色一变。他本是明白人,只是未曾想到此节。经道衍提醒,他立刻意识到,蓝玉已陷入死局。
尽管朱棣与蓝玉素有矛盾,但眼看一位功勋卓着的大将将被父皇逼死,他心中仍是不忍。
朱棣红着眼,在书房中烦躁踱步,最终迟疑问道:
“可有办法救凉国公一命?他毕竟是朝廷重臣,何况边疆未宁,此时不宜动大将。”
道衍劝道:“殿下还是旁观为好。陛下要杀的人,有几人能活下来?”
“当初皇后与太子在世,尚有人能劝谏。如今太子已薨,再无人能阻拦陛下。”
何秋也苦笑。想让蓝玉活命,实在太难。
朱棣望向二人,沉声问:
“当真毫无办法?”
何秋犹豫许久,迟疑道:
“或许……让凉国公交出兵权,闭门不出,能有一线生机?”
朱棣失望摇头。此计或许有用,但以蓝玉的性子,绝不可能接受!
“罢了,此事我不再插手,只闭口旁观。”
道衍微笑:“殿下圣明。”
何秋满腹心事离开燕王府,回到侯府。
妻子朱玉颖见他神情凝重,体贴询问:
“夫君,又出什么事了?”
何秋叹息。太子朱标去世的消息已诏告天下,无需再避讳,便如实相告:
“太子薨了,陛下立太子的庶长子为皇太孙。”
朱玉颖满脸惊愕,她与朱标一向亲近。在她幼时的记忆中,朱标只是个和蔼可亲的胖叔叔。长大后虽知太子身份尊贵,但她身为女子,素来不涉政事,因而依旧与太子一家往来密切。
朱玉颖忽然落下泪来,想到太子离世,皇祖父该何等伤心。她语无伦次地问:“怎么会……太子怎么会突然薨逝?”
何秋未料她如此伤心,轻轻揽住她,抚了抚她的背,低声道:“你父王查知的消息是,太子得了急症。”
朱玉颖哽咽道:“那为何是允炆成了皇太孙?允熥呢?”她与太子妃常氏所生的几个女儿交好,心里更偏向朱允熥。在她看来,朱允熥本是嫡次子,继承顺位理当高于朱允炆。
何秋略作犹豫,还是决定让她明白其中曲折,便道:“眼下尚不知内情,但我猜测,或许是陛下忌惮凉国公。太子一去,无论哪个皇孙继位,皆难以压制凉国公。若由朱允熥为皇太孙,凉国公之势将更难遏制。”
朱玉颖怔怔抬头,泪眼朦胧地看着何秋。何秋轻抚她的发,温言道:“别多想了,好好照顾我们的孩子便是。”
朱玉颖点点头,抽泣着带何秋去看熟睡的阿秀。二人望着女儿,心绪渐平,低声说了些体己话。
……
数日后,何秋正在书院中整理书籍。书院运转已无需他多费心,但他仍爱此间氛围,恍如回到前世的校园。
忽见何能快步奔入,满面通红地禀道:“公子,陛下传旨,召您入应天府,任太孙少师,为皇孙授课!”
何秋一怔,手中的书落在地上。
他上前一步,急问:“你说什么?让我去做皇太孙的老师?”
何能激动称是。能成为未来天子的老师,是何等荣耀之事。
何秋心中烦闷不堪,他原本计划在北平安静度日,静候朱棣发动靖难之变。
然而此刻情形突变,朱元璋竟选中他担任朱允炆的老师?
何秋立即吩咐核能备马,他要赶往燕王府商议此事。
第203章 相顾无言
何秋策马抵达燕王府时,早有仆从在门前等候,显然预料到他的到来。
他无暇他顾,将缰绳交给下人便快步走向书房。
进门便见朱棣与道衍眉头紧锁地坐在房中。
何秋径直落座,端起茶盏一饮而尽。
缓过气后急忙发问:"陛下召我入京教导皇太孙,这究竟是何缘故?"
他实在不解为何会让他这个燕王女婿来教导朱允炆,这实在不合常理。
朱棣无奈苦笑:"此事我也不明就里。另有一道诏令,命各地皇孙齐聚应天府,由东宫 ** 导。"
何秋怔住:"这岂不是名副其实的陪读?"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