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提议将城中乞丐收编为环卫工人,使其自食其力,既解决生计,又整顿风气。其中若有行乞团伙,多为恶徒,常涉及采生折割、拐卖幼童等恶行,可送往西山煤矿劳动改造,以儆效尤。
此外,何秋也建议为贱籍者谋出路,或采矿或修路,使其不至饿殍遍野。虽一时难废贱籍,却望改善民生。
朱棣认为此议尚可,但贱籍之事需禀明朱元璋。何秋遂转议以刑徒充劳役,将犯盗窃等轻罪者送去修路挖矿,免其狱中虚耗粮食。
朱棣却神色复杂,叹道:“此非欲置其于死地乎?”
何秋顿悟,以当前条件,矿工之苦犹甚 ** 。于是改议迁民实边,将屡犯小过者流放至草原新城或大宁都司,由明军监管垦殖,既充实边地,又防其再犯。此举仿效欧人殖民之策,以流徙开拓疆土。
朱棣沉思片刻,无奈地摇头道:
“你想得太简单了,这么大的事必须上报朝廷,否则根本办不成。”
“真要按你说的来,迁去大宁都司的就不只是北平都司这点人了,恐怕得把全国的犯人都迁过去才行。”
何秋小声抱怨:“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这些想法岂不是都白想了?”
朱棣宽慰他:“无妨,至少想法是好的,父皇应该也会赞同。”
何秋皱了皱眉,只得作罢,决定先把北平城内能改动的地方都动了,至于那些麻烦事,就让朱元璋去头疼吧。
没想到事情还没完,何秋刚回到侯府,朱棣就给他安了个城门兵马司指挥使的职务,让他负责整顿市容。
何秋气得直跳脚,自己不过是个提建议的,怎么反倒要把事情推给他办?这安的什么心?
他还想着多陪陪妻儿,回书院过清闲日子呢!
于是何秋二话不说,拉来朱高炽和朱高燧当副手,专门负责整顿市容,自己则躲在屋里不出面。
朱棣见状又好气又好笑,责备他时,何秋还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为了锻炼他们兄弟俩。
朱棣起初有些担心,怕朱高炽兄弟办不好,还想派朱能去帮忙镇场,却被何秋拦住了。
何秋对朱棣说,对他们俩来说,这不过是小场面。
确实,这次随军出塞,他们一直帮着何秋核算账目,朱高炽甚至累瘦了,却很是高兴。
既然他们能理清十几万人的账目,把各项开支安排得井井有条,整顿市容这点事又算得了什么?
果然,朱高炽兄弟一出手,就先抓捕了城中的所有乞丐——他们没用兵马司的人,直接调了燕王府的兵马。
这下北平城的大牢里热闹非凡,上千名乞丐被关押,牢房都塞不下了。朱高炽命衙役连夜审讯,先将没有案底的放出来,转为环卫工人;而那些有案底的职业乞丐,则必须彻底交代罪行。
起初还有人嘴硬,以为平日和衙役关系好能蒙混过关。
但衙役们也不傻,眼看燕王府两位公子是动真格的,谁还敢包庇这群乞丐?
平日虽收过他们的孝敬,但也没必要把自己搭进去。
第194章 吾家有儿初长成
衙役们下手毫不留情,加上本就清楚这些乞丐干过的坏事,这些人一个都没逃掉。
朱高炽看完供状,气得不行——拐卖、偷盗……罪名一应俱全。尤其是一个叫“李员外”的,竟真是位员外。
他在城外有座庄园,每天进城扮成乞丐行乞,是一伙乞丐的头目,策划过多起案件。那座庄园就是他多年行乞作案挣来的。
朱高炽毫不犹豫,直接判他斩立决,没收全部财产,家属流放。
这一举动让一直关注他们行事的朱棣眼前一亮!
好小子,之前还担心他心肠太软,想不到也有这等魄力,朱棣瞧着这个清瘦不少的儿子,心中颇为赞许。
接下来,朱高炽与兄弟的举措,更是让朱棣连连点头。
朱高燧在城中各处放置了不少箩筐,传令各坊保长,往后垃圾只能扔进筐中,若有违者,轻则罚银,重则入狱关押几日。
衙门未必能查到是谁丢的,但垃圾出现在哪个坊,就由那个坊负责。要是寻不到人,保长顶罪。
至于街市上的箩筐,便交由各商家自行看管,若是门前查出随意丢弃的垃圾,就罚店家。
这条规矩一出,众人心头皆是一紧,互相盯着有没有人乱丢垃圾。其间虽偶有被冤枉罚款之事,但朱高燧仍坚持推行这条命令。
落到他手里的人,朱高燧一个也没轻饶。没多久,整个北平城连孩童都知道,垃圾必须扔进筐里。
按理说,做到这步已经不错了,朱棣对他们也很满意。
可这兄弟俩又生出一个主意:向商家收税。这税并非凭空而来。
收的是市容卫生税。他们兵马司既把市容整治得这么干净,还得给清扫的人发工钱,这钱总不能凭空变出来。
那就只好劳烦这些做生意的人“出一点”。税率定得也不高,按铺面大小,每月收一钱到一两银子不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