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王帐就在东北八十里外,蓝玉强压兴奋,命王弼部为先锋直捣敌营。此时恰逢风沙大作,北元权贵们仍安坐帐中,全未察觉明军逼近——他们以为明军粮草不济,难以深入如此遥远之地。虽有耳目通报北平动向,但考虑到遥远路途与北元内部分裂的现状,都以为明军目标是阴山部族。
当明军突然现身,整个王帐顿时乱作一团。王弼见状大喜,亲率前锋踏破敌营,斩杀北元太尉。蓝玉随即率军入驻,肃清反抗势力。转眼间北元王庭尽数臣服,王公贵族跪满一地,皇室成员也悉数被困。
望着黑压压的降众,蓝玉不禁皱眉。此次轻骑突袭仅带了三万余人,步卒辎重尚在后方。而眼前投降的北元贵族与兵马已达七万之众,虽表面顺从,但若得机会,难保不会再生变故。
蓝玉也知不能将这些人尽数屠戮,否则不仅会损及自身声名,更会激起北元残余势力的拼死反抗,令草原从此动荡难安。
犹豫再三后,他与王弼商议,决定先将捷报传回朝廷。至于俘虏,则全部捆住双脚、绑住双手,严加看守,以防反抗。
眼下也别无他法,唯有尽快带这些人返回大明境内,以免北元残部前来劫人。
第180章 捷报(上)
安排妥当后,蓝玉走到那群投降的王公贵族面前,看着这群败类,心中满是不屑。
这些人曾尽享元朝富贵,却在北元覆灭之时毫无气节地投降。
自诩忠勇的蓝玉自然瞧不起他们,但为安抚人心,还是淡淡开口:
“我会约束部下,不劫掠降者财物。至于如何处置你们,须待我回朝后,由陛下定夺。”
跪着的贵族们感激涕零,原以为能保命已是万幸,没想到还能保住家财。
他们虽在别处藏有财物,但能少损失一些总是好的。
已有不少机灵的北元大臣在盘算如何向蓝玉进献。听说他还是太子的舅舅,这层关系可了不得,值得攀附。
听着众人阿谀奉承,蓝玉虽有些飘飘然,仍保持清醒,话锋一转道:
“我虽约束部众,但你们该表示的,也不能少。破财消灾的道理,想必你们都懂。”
反应快的立即表示:“愿献全部家财,求将军保全全家性命。”
其余人也纷纷跟着许诺,至于是否真心实意,便不得而知了。
蓝玉对这些话不以为然,但表面功夫仍要做足。毕竟他手下还有众多降兵,原本都是这些人的奴仆。
若不将他们安抚好,一旦降兵生乱,他也难以应付。
蓝玉不再理会这些人,命人带他前往元主的大帐。
这位末路君主独自坐在帐中饮酒,见蓝玉进来,才恍惚开口:
“将军来了。”
蓝玉望着他,不知该说什么。劝他去大明做个归义侯?恐怕这里的王公贵族不会容他。
逼他自尽?这也有违臣子之道,更犯忌讳。
思虑再三,蓝玉只得稍作安慰,随后匆匆离去。
或许元主明白了蓝玉的难处,又或许是投降的王公贵族们不放心——次日,便传来元主饮鸩自尽的消息。
蓝玉沉默良久,下令道:
“不得亵渎 ** ,在草原寻一处地方,好生安葬。”
旁边的王弼出言劝道:“永昌侯不可如此,若真这样处置,生擒元主的功劳便不好确定了。”
蓝玉只得叹了口气,烦恼地说:“那就照你的意思,先将他的 ** 腌渍保存,等回到大明境内再作打算。”
回师途中,为安抚降兵情绪,蓝玉特意选了一批表现良好的俘虏,免除他们的捆绑之苦,允许他们骑马随明军同行。
起初蓝玉还担心他们会逃跑或反抗,却发现这些降兵在王公大臣的管理下异常顺从。
归途一路顺畅,连在草原上遇到有人盘问,都不必蓝玉亲自出面,那些贵族便会主动上前,挥鞭驱赶询问的人。
凭着他们尊贵的身份,也无人敢再来打扰。
为讨蓝玉欢心,这些降臣更是毫无顾忌,沿途烧杀抢掠,从部落牧民手中夺来大量牛羊,大大缓解了明军粮草的压力。
若是遇到规模较大的部落,他们便修书一封送进去,信中极力宣扬大明的威德,大意不外是:我已归降大明,你们何不随我一起?
接下来的一幕更让蓝玉吃惊——这些大部落竟然真的就投降了,规规矩矩地随大军一同向大明疆域行进。
为表诚意,他们连武器都不带。蓝玉也无可奈何,队伍越来越大。
对这样的情形,蓝玉自然不能斥责,反而要大加赞扬。很快,这些降兵便以明人自居,不再像初降时那样惶恐不安。
途中蓝玉遇到了原先派出的部下,他们还在向捕鱼儿海行进。蓝玉留下一万兵马防备降兵生变,其余部队则被允许在草原上扫荡一圈——这也算是蓝玉给部下的额外犒赏。
毕竟出塞征战,若功劳不多,总得让大家捞足财物。
大军渐近长城,蓝玉稍稍松了口气,下令解除所有降军的束缚,此举又赢得了不少感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