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感到一阵烦闷,何秋实在太懂得如何省力了!
他虽明白,原班军吏不久便能学会、承担重任,但眼下人手奇缺,未来的能力终究难解当下之急。
照此下去,恐怕书院中会有人因劳累过度而倒下。
朱高炽向何秋道出心中忧虑,何秋听后,笑容满面地说:“那我再从你姐姐掌管的商会调一批账房先生过来,这下总该行了吧?”
随即,他打量了朱高炽几眼,打趣道:“之前让你多锻炼,你总是不愿,现在身体吃不消了吧?看来书院的体育课还得加强,君子六艺不可荒废。”
朱高炽打了个寒战,怒视何秋,却无可奈何,毕竟何秋既是他的老师,又是他的姐夫,无论如何都是长辈。
他只能沉默以对。
一旁的陈四维看得忍俊不禁,向朱高炽挤眉弄眼,朱高煦也在一旁笑嘻嘻的。
他们二人身体强健,并不觉得疲惫,反而精神抖擞。能在如此年纪接触十几万人的后勤事务,对他们来说是一份难得的机遇。
即便是朱高煦,身为王子,未来也未必能有这样的机会。
朱高炽不甘示弱地瞪了回去,对何秋说道:“师傅,我看弟弟和大师兄事务较为轻松,完全可以再多承担一些。”
陈四维和朱高煦吓了一跳,连忙推辞,三人顿时吵吵嚷嚷。
何秋笑眯眯地看着他们互相拆台,等闹得差不多了,才出言制止,催促他们继续工作。
何秋则在一旁摆上西瓜,津津有味地吃着。有人遇到问题时,他便上前解答,引来众人钦佩的目光。
夏日炎热,何秋虽无法为所有营帐配备冰块,但在自己的办公处堆放冰块却无人异议。
即便有人议论,也只是羡慕,因为何秋并未动用军中经费,而是自掏腰包制冰,只能说他确实有本事。
第176章 后勤事(下)
朱高炽很快便学会了何秋的做法。等到商会的人接手部分账目清查和日常开支的琐事后,他也变成了一个监督众人工作的监工。
他减少了亲自熬夜整理账册的工作,转而多为原来的军吏讲解,平时多喝茶、多动口。
毕竟没有人天生喜欢忙碌,能省力时自然愿意省力。
连之前因熬夜而出现的黑眼圈也消退了不少。看着朱高煦在自己监督下工作,他的心情不知舒畅了多少。
想想也是,平时总爱和自己作对的弟弟,如今在自己监督下干活,虽然偶尔顶嘴,但也只敢嚷嚷。
朱高炽在工作时还能感受到众人感激的目光,更何况,自己少干活、别人多干活,心情怎能不好?
俗话说得好,快乐往往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看着朱高煦忙前忙后地干活,自己却能悠闲地坐着,朱高炽简直笑得合不拢嘴。
不过朱高炽也感到奇怪,最近很少在营帐里看到何秋的身影。以往就算何秋再怎么偷懒,也会时不时来营帐坐一会儿的。
这天下午,朱高炽终于逮住了何秋,直接问他最近在忙什么。
何秋没有隐瞒,这事儿也瞒不住。
他简单告诉朱高炽,自己最近在修路,修一条从大明远征军营地直通北平城的大路。这样以后运输粮草和军需物资就会方便得多。
朱高炽大吃一惊,迟疑地问道:“大军刚从北平出发,最近这十几万人马的吃喝都由北平城供应,如果再征发民夫,北平附近的百姓就太苦了。师傅,你看是不是暂时别修这条路了?”
何秋果断否定了,并向朱高炽解释道:“我说的修路不是让百姓服役,而是要给他们发工钱的。”
“而且,我修的路不需要用黄土反复夯地,也不用从别处运来大量石块,百姓的负担反而减轻不少。”
说到这儿,何秋兴致勃勃地给朱高炽上了一堂经济课,虽然朱高炽听得云里雾里,但不得不承认何秋说得确实有道理。
何秋怕朱高炽不信,还特意带他到民夫工地上转了一圈。
朱高炽这才放下心来。万一在大军开拔之际闹出什么事,他父亲燕王肯定免不了一顿斥责。
却说军营这边的民夫们,起初也差点被吓坏。
当时官府下发的诏令是要征发北平附近所有成年男女。
自古以来,行军打仗没有不征发民夫的。
原本每户出一个男丁,大家心里也都做好了准备。
可诏令一出,所有人都议论纷纷。
这次何秋下发的通知是不分男女,只要是青壮年,一律征发。
起初百姓们非常不满,觉得官府这是要把他们往死里逼。可等到具体政策出台,大家又异口同声地称赞何秋是个好官。
因为何秋这次征发民夫,改变了朝廷一贯的做法,不仅不需要自备干粮,还会发工钱。
每人每天十文钱,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于是百姓们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到这次北伐的后勤事务中。
何秋也没有滥竽充数,而是细致地给干活的人分工。
年轻力壮的负责烧水泥、修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