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一路策马疾驰,赶回北平城。城内同样一片混乱,哭喊声不绝于耳。要知道北平城里的建筑,尤其是平民区的房屋质量大多一般,这次 ** 造成的损失恐怕不小。
幸好还有衙役和士兵在维持秩序,尚未发生大规模 * 乱。接下来只能看粮食是否充足了。如果粮食短缺,再遇上奸商囤积居奇,城内的动荡将难以避免。
何秋径直赶往燕王府,打算寻找朱玉颖。
一踏入燕王府,何秋便望见徐氏与朱玉颖正在里外忙碌,收拾整理。看见朱玉颖安然无恙,他心头一块石头落了地。
徐氏见他回来,立刻紧张地问:“高炽他们可好?跟你一起回来了吗?你这时候进城,万一有什么危险,玉颖该怎么办?”
一连串的问题让何秋有些应接不暇,他略显窘迫地一一作答。随后,他深情地望向朱玉颖,轻声问道:“你没受伤吧?”一边说,一边轻轻牵起她的手。朱玉颖脸颊泛红,并未拒绝,任由他握着。
她低声回答:“我没事,府里也没人受伤,只是后院的高炉因 ** 受损,暂时无法运转,欧小姐因此有些失落。”
何秋满眼只有朱玉颖,只连连说“那就好”。
徐氏看着两人旁若无人的样子,心头不快。何秋没回来时,女儿还陪她一起忙里忙外,现在倒好,一来就把女儿拉走了,还没成亲呢,眼里还有没有她这个未来岳母?
她轻咳两声,将何秋的注意力拉回来,说道:“你既然回来了,不如去顺天府衙门找王爷,他正与府尹陈大人商议赈灾事宜。”
觉察到徐氏的不悦,何秋赶紧答应,在朱玉颖手心轻轻写下“等我”二字,便快步离开王府,朝顺天府衙门赶去。
此时的顺天府衙门一片肃静。
各地消息陆续传来,情况渐渐明朗:北平周边地区因预警及时,人员伤亡不大,主要是财物损失,救援也较为顺利;但偏远之地受灾严重,纵有预警,面对如此天灾,仍显得准备不足。
据报,损毁房屋达十多万间,有的村落几乎被夷为平地;伤亡人数难以计数,仅可统计的便超过十万。这些数字令朱棣与陈墨陷入沉默。
两人不约而同想到:幸好有何秋。
若非他提前预警,救灾不会如此有序;若无他拟定的救灾方案,损失恐怕还要翻倍。
朱棣心中更浮现一个深沉的念头:若何秋这门学问得以推广,往后地动皆可预测,那儒家所依循的“天人感应”之说,根基又将何在?
然而,当那一日真正来临时,天子的神圣光环也将随之消散。既然天下的灾祸已证实与天子无关,那么所谓的祥瑞又怎能归功于天子呢?
更进一步说,天子自诩为上天之子,可上天并未因他勤政爱民而给予特殊眷顾。如此一来,天子的神圣性又从何谈起?
想到此处,朱棣心中涌起一阵恐惧,几乎想要将何秋的学说彻底封禁。但他也明白,这不过是徒劳。皇帝能约束臣民的行为,却无法禁锢他们的思想。若真到了百姓道路以目的地步,大明江山恐怕也要因此倾覆。
朱棣强行压下这个可怕的念头,转而专注于与陈墨商讨救灾事宜。
就在这时,何秋匆匆赶到顺天府衙。守在门外的燕王府护卫见是他,连忙引他入内,并通报朱棣。
何秋不等传唤便推门而入,径直在朱棣身旁坐下,开门见山问道:"眼下情况如何?"
陈墨将汇总的各项数据告知何秋。听闻受灾范围如此之广,损失如此惨重,何秋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即便他们已做足准备,尽力通知了能通知到的百姓,灾情依然如此严重。若毫无防备,顺天府经此一劫,恐怕三年五载都难以恢复。
朱棣迫不及待地追问关于预测地动的事。何秋也毫不保留,向二人简单解释:出现异常征兆未必一定发生地动,而有地动时也未必都有前兆。但据他所知,顺天府地处板块交界,本就是地动频发区域,一旦出现异常征兆,发生地动的可能性极高。
不过即便以何秋的学识,也无法准确预测地动发生的时间和具体方位。朱棣与陈墨闻言颇感遗憾,感叹若能精准预测地动,天下百姓就能少受许多苦难。
对此何秋不以为然。即便在科技发达的后世,地动预测也并非完全准确的科学,能达到七成成功率已属不易。但即便预测准确率高达九成,也少有人敢采用这样的数据——毕竟政府要为此承担全部责任。
若政府依据预测结果提前组织百姓转移,地动真的发生,那是专家预测成功;若地动未至,负责的官员就要承担全部政治责任,前途尽毁。如此一来,又有哪个政府、哪个官员敢采用专家的预测数据?除非未来地动预测能达到百分之百准确,否则何秋始终不看好这项技术。
何秋当着二人的面剖析这番道理,现场顿时陷入沉默。不得不承认,何秋说透了人性——官员们放弃地动预测,专注于灾后救援,反而可能获得好评乃至升迁。既然如此,又何必冒险去推动地动预测?至少他们二人都对大明官员的操守不敢抱太高期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