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牵起朱玉颖的手,悄悄回到朱棣一家身边。
他自认为隐蔽,其实一切早被朱棣看在眼里。今日何秋是主家,主家不见了,朱棣岂会注意不到?
见何秋牵着女儿的手大摇大摆地晃回来,朱棣心头一阵酸涩。总觉得女儿还小,谁知转眼就到了要嫁人的年纪。
也罢,随他们去吧。女儿嫁给何秋总不会吃亏,倒是他朱棣还占了便宜——辈分莫名长了一辈不说,还得过何秋不少好处。
朱棣与徐氏默契地不提两人方才去向,小辈如陈四维、朱高炽也识趣地闭口不言。
姚广孝好奇地问何秋:“你如此大费周章遍植菊花,会不会过于奢靡?”
何秋解释道:“这些菊花并非名贵品种,成本不高。而且不止观赏,还可做菊花炒蛋、泡茶、酿酒,香水香皂作坊也能推出菊花香型。”
他又滔滔不绝地向姚广孝分析一通,最后得出结论:永远稳赚不赔,绝谈不上奢靡,成本就摆在那里。
姚广孝被说得一愣一愣的,捻着胡子半晌才憋出一句:“你这歪理还真多。”
何秋不服:这明明是正经经济学知识,怎就成了歪理?
朱棣在一旁听着,未置可否。他对此不甚了解,但何秋经商之能确实胜过众人,便姑且信他所说为实。
何秋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新研制的吃食:“菊花炒蛋是一道,我还做了不少菊花酱,吃火锅、烧烤时都能用上。今日请诸位来,正是要请大家尝尝火锅。”
一行人热热闹闹走进书院食堂,厨子们早已备好一切,只等他们入座。
考虑到各人口味不同,何秋特意吩咐厨房准备了丰富菜式。火锅有辣锅与山菌锅,炸鸡提前炸好,不爱吃火锅的还能点现炒热菜。每桌都配了菊花炒蛋与烤红薯,十分周到。
何秋此举既为展示书院伙食,也想借夫子们之口宣传书院,好多招些学生。朱棣却嫌他啰嗦,催促直接上菜,说何秋既讲究吃食,书院饭菜必然不差。
何秋从善如流,立刻让厨子们上菜。火锅暂且不说,那炸鸡与炒菜皆油润鲜亮,色香味俱全,丝毫不输北平城大酒楼。
有夫子见状不禁皱眉:给学生吃这般好,书院岂不亏本?他们知道何秋的规矩——新生首年免学费食宿,成绩优异者另有助学金,唯有差生才需交钱。若长期如此供养数百人,花费绝非小数。
几位有远见的夫子不由担心:这位山长虽人脉广、肯砸钱,可教育犹如无底洞,这般挥霍能撑多久?
便有夫子委婉提道:“学生来书院是为求学,山长将伙食办得如此豪奢,恐非好事。且日复一日,只怕山长难以为继。”
何秋笑呵呵应道:“无妨,我月入少说也有万两白银,书院这点开销还担得起。”
那夫子吃了一惊:月入万两?怎会如此之多?
一些夫子神色顿变,甚至有 ** 起身离席。何秋尚未察觉,朱棣却已猜透众人心思,笑着解释:“诸位莫误会,这并非我贪朝廷银子予他。何秋先生实乃北平城中秋名山小店的东家。”
秋名山小店?用过他家花露水、香水的夫子顿时面色古怪。他们私下没少骂这店黑心——一小瓶花露水便要一两银,香水更贵。可家中女眷非要买,拦也拦不住,不知往里扔了多少银子。谁知痛骂的对象竟在眼前,还成了书院山长。
这缘分,当真妙不可言。
话既说开,心中存疑的夫子们也便安心用饭,细细品尝起书院菜肴来。
这些夫子家中并不富裕,平时也难得到酒楼享用,因此书院里的菜色对他们很有吸引力。
不少人已经动起念头,想叫自家妻子学做简单的火锅,既方便又美味。
然而很快有人注意到,端上来的荤菜多是猪肉,大家不由得望向安 ** 着的燕王朱棣。
虽然朝廷并未明令禁止食猪肉,但该避讳的仍需避讳,正如唐朝时许多人忌食鲤鱼一般。
况且猪肉通常腥味重,品质好的猪肉平民也吃不起——毕竟要留种繁殖。
像东坡肉这样的名菜,寻常人家也负担不起,所用香料恐怕比肉还贵。
朱棣正吃得津津有味,见众人都看向自己,没好气道:"看我做什么?尽管吃便是。"
他心知肚明,众人是想知道皇室对食猪肉的态度。但朱棣认为这根本不算事,他父皇向来爱惜民力,就连给子孙取名都选生僻字,以免劳民伤财,怎会在此等小事上为难百姓。
这时何秋也解释道:"学子们正值长身体的时候,总要见些荤腥。羊肉价高,杀牛犯法,鸡鸭鱼肉量少,算来算去还是猪肉最合适。"
"后面还有炒猪血、炒猪大肠等菜肴,都是我特意让厨房研制的。往后书院每半月宰头猪,给学子们补身子正好。"
夫子们面面相觑,我们担心的可不是这个。既然朱家人都不在意,我们又何必多虑?吃就是了。
待猪血和猪大肠上桌,朱棣看着这两道菜直皱眉。虽不反对吃猪肉,但何秋把这种部位端上来,莫非存心恶心人?
何秋却热情地劝朱棣品尝,声称这是带着厨子钻研多日的心血。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