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真把高炉摆在明处,出于国家政事考量,朝廷必定会派人监管工坊,说不定还会派遣高官专司此事。到那时,朱棣会受到多少掣肘,就难以预料了。
即便高炉就在燕王封地之内,对某些人而言,是否占据大义名分,依然十分重要。
第144章 赏菊
九月初五这天,何秋难得起了个大早,随朱棣一家前往知行学院。
一路上为避免尴尬,他对着朱棣极力称赞,又大力推崇姚广孝,话里话外都想请姚广孝去书院担任一段时日的先生。
朱棣气得吹胡子瞪眼:“休要胡言!我还指望姚师为我出谋划策呢。若真去你那儿讲学,我该如何是好?”
何秋不以为意:“每日只去授课一个时辰,耽误不了多少工夫。”
姚广孝颇感兴趣地看着何秋:“那老夫去了该讲些什么?”
何秋似是早有准备:“就讲政治,讲权谋手段,让学生们都知道,这天下为官者的心肠能有多黑。”
朱棣这下实在忍不住了:“何先生,此乃屠龙之技,岂可轻易传授于人?”
何秋暗自腹诽,真正的屠龙之术你还没领教过呢。可这种红色经典,他哪敢搬到大明来?只怕朱棣会是第一个想取他性命的人。
天才蒙蒙亮,一行人已抵达书院外。朱棣一眼便瞧见道旁那丛野菊,开得正盛,香气扑鼻,肆意向路人宣示着蓬勃的生命力。
这些日子,朱棣自己也办过几场赏菊宴,各家名菊无不光彩照人,可比起书院的野菊,总觉得缺了那股鲜活气。
何秋颇为自得地向朱棣介绍这些菊花的来历。至于品种?他直言不讳:他家的菊花,不谈品种。
偏偏何秋最擅长的就是煞风景。在冷场这方面,恐怕没人比他更在行。
他指着身边的菊花说道:“跟你们说,我最近研发出了一道新菜——菊花炒蛋。”
“用菊花的嫩叶和鸡蛋同炒,听说还能清热解毒。我还改进了菊花酿的配方,口感更绵柔了。”
如今喝菊花酿的,多是讲究的富贵人家。他们在前一年重阳时节采菊入酒,待到次年重阳,再邀亲朋共饮。
若是寻常百姓家,这时节最多撒些菊花在酒上,走个过场而已。
朱棣听何秋这么一说,脑海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竟是:“这些菊花到底还能做什么用?”
何秋领着朱棣等人步入书院。书院四周都已打扫干净,不见杂物,显得整洁有序。
书院的夫子们早已到齐,准备迎接燕王朱棣。知行书院大门上悬挂着那副知名楹联,正是朱棣的亲笔。
说起来,这些来知行书院任教的夫子们都有些恍惚。原本只是应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之邀,来新书院教书。
只当是哪个富家公子闲着无聊挥霍钱财,没想到这位公子不按常理出牌,竟把北平最显赫的燕王请来参加赏菊大会。
这怕是这群秀才平生见过的最大官员了,不少夫子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利索。
几位领头的夫子战战兢兢地与朱棣寒暄两句,便识趣地退开,将这个“大麻烦”留给何秋——毕竟燕王是他请来的。
朱棣仔细打量着书院环境。他已经考虑要把朱高炽和朱高煦两兄弟都送来读书,自然要认真考察一番。
单论环境,知行书院比燕王府强了不知多少,收拾得精致典雅,院里还有许多同龄孩童,正好给朱棣的儿子们作伴。
何秋没再带着众人闲逛,直接引他们来到为何秋特意为朱玉颖预留的院落——就是装有喷泉的那一处。
往后何秋难免要把更多时间花在讲学上,与朱玉颖见面机会自然少了。
但有这么一处别院就不同了。朱玉颖可以随时来找何秋,正好也能避开城里的烦扰。
这小院看似不大,却格外雅致。若是不想吃书院的大灶,何秋还能自聘厨子。
众人随着人流参观了整座书院,何秋却悄悄拉着朱玉颖溜到了一处院落。他一一为她介绍院中每件物事的来历与用途。
朱玉颖心中感动不已——那些竟都是她曾经随口抱怨过的东西,如今都被何秋默默实现。
她觉得自己是世间最幸福的人。想经商,何秋便毫不犹豫地把手头所有商业事务交给她;来书院教书,也不忘按她的心意布置这座小院。
何秋还兴致勃勃地告诉她,书院中的藏书楼取名“天一阁”,取“天一生水”之意,为防火灾,除了楼前那对大水缸,紧急时还可取这院中池塘的水应急。
随后他郑重地将书院地契交到朱玉颖手中,“如今这书院也是你的了。这生辰礼物,可还喜欢?”
朱玉颖怔住了。她这才明白何秋选在今天开学、办赏菊大会的深意——连他近日最在意的书院,他也愿意交给她。
何秋说道:“我没那么多弯弯绕绕。既然认定了往后是你,就把我的一切都交给你。但愿往后我们男主外女主内,把日子过得妥妥帖帖。”
朱玉颖抬起莹润的眼眸望着他,眼中泛着泪光,轻声道:“好,我很喜欢这礼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