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对于收到的稿件总感觉缺了点什么,闲不下来的他除了教导陈四维与朱高炽之外,还花大量时间逐一点评这些作品。
每评完一篇,他便让何能把评语送到老赵那里,再由老赵转交给原作者。
他点评的内容大多离不开这几类:
“光顾着炫耀文采,故事却没讲好,差评!”
“这篇不行,重写吧。”
“连跟风都跟不上,还是回去读书更适合你。”
“一周就写这么点字,是想把读者都熬走,烧纸给他们看吗?”
何能一一抄录下何秋的评语,悄悄送给老赵。
老赵听说 ** 梅的大纲提供者把市面上不错的书都点评了一遍,心痒难耐,便问何能:“我能看看吗?”
何能自然同意。虽然何先生言辞犀利,但作为能写出《红楼》的大家,这也不算过分。
只是他担心有些作者会被气病。
答应之后,何能迅速溜走——他记得老赵之前写的书也在其中,何秋给的评价并不高。
为避免挨打,还是早点走为妙。
老赵觉得何能举止奇怪,看着他匆匆离去的背影,满心不解,但还是按计划拆开了信。
老赵首先看的是何秋对他马甲的点评。这些书都是老赵自己送给何能的,其中当然包括他的作品。
老赵作为写 yan qing 小说的作者,最擅长披马甲,毕竟这事不太光彩,多备几个以防万一。
此外,他也想跳进正规出版市场,地下出版虽然赚钱,却终究上不了台面。
因此他有四五个笔名,一个用于正式出版,其他则用在地下出版。
老赵读的这封信,正是何秋对他正规笔名下作品的点评。
认真读完后,老赵整个人都懵了,两眼发直地坐在那里,陷入沉思:
我写得真有这么差吗?
不至于吧?
可对方是给出 ** 梅详细大纲的兰陵笑笑生,光看那些艳诗,就知他文学素养不低,只是不愿亲自下笔。
他的点评不会错,那只能说明我写得确实糟糕!
老赵开始怀疑人生,感觉受到了沉重打击。
直到寺里开饭,有人来叫他,他才回过神。
不管怎样,先吃饭,吃饱了才有力气继续创作。
饭后,他还得托人把这些犀利的点评一一送给相应的作者——绝不能只有他一个人受打击!
随后的几个月,地下书坊里渐渐流传起关于兰陵笑笑生的传说。
据说他不仅是 yan qing 小说的畅销作家,还是一位言辞辛辣的小说评论家。
那几个月里,被他批评的小说无一例外全都“扑街”了——
“扑街”这个词,也是从他点评里传开的,据说是广东一带的骂人话。
因此,不少人猜测兰陵笑笑生是广东人。
只有少数几本被他认为“写得太慢”的小说,在北平的地下出版市场成为畅销作品。
一时之间,无数作者都想把自己的作品送到兰陵笑笑生那里,求他点评。甚至有人出价百两白银,但始终未能如愿。
快到中秋时,北平这边的学院已经建好。马和来汇报时,何秋十分激动,他教书育人的热情几乎压抑不住。
他先跑去找朱棣,悄悄问朱玉颖的生辰,打算把这座书院作为她的生辰礼物。
朱棣听了,气得脸色发白,恨不得出手把他拍死。何秋心里没有这个概念,不太懂其中的忌讳。这年头女子的闺名和生辰不能轻易告诉外人,更没有让外人帮忙庆生的道理。
但朱棣想到何秋本就不太懂这些,而且女儿与何秋也算两情相悦,双方都已认定彼此,连名字都互相告知了,也不差一个生辰八字。
于是瓮声瓮气地说:“九月初五。”
何秋兴高采烈地出去,准备让何能帮忙发请柬,自己则跑去找马和,让他在书院的内饰上多费心思。
朱棣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心里琢磨着自己这些年有没有好好为女儿庆生。
夜里与王妃徐氏行完敦伦之礼后,朱棣忍不住问徐氏,女儿以前的生日都是怎么过的。
徐氏脸带潮红,风情万种地白了他一眼:“你们这些男子,从不把女儿放在心上。以前每次都是我办得妥妥当当,这次怎么突然想起这事了?”
朱棣心中愧疚,自己确实很少关注女儿们,就连儿子们的生日如何度过,也极少过问。
他把何秋的想法告诉徐氏后,徐氏满意地说:“这样看来,玉颖交给何秋我也放心了。”
随即又有些酸意地说:“这么多年,你都没有好好陪我过个生日。”
徐氏语气里的酸味让朱棣暗觉不妙,他紧搂住怀中的徐氏,许下许多诺言,才把这事圆过去,心里暗骂何秋多事。
第二天,朱棣又找到何秋,督促他抓紧建造自己的侯府。既然已被封为良乡侯,还赖在燕王府算怎么回事。
另外,两人商议了朱玉颖与何秋的亲事。朱棣决定把婚事定在明年年初,两人年纪都不小了,不能再耽误下去。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