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向朱棣夸口,藏书楼的书他全包了,只需朱棣调人帮忙刻蜡板、提供书籍即可。他把蜡板印刷技术手册丢给朱棣,朱棣起初不以为意,觉得已有雕版印刷,何必用麻烦的蜡板。何秋笑而不语,只说了四个字:“朝廷公文”。
朱棣立刻认识到这项技术的优势。目前朝廷上下流通的公文都需由小吏手抄,不仅速度缓慢,还容易出错。
使用活字印刷的话,每次挑选字模不同,在数千个铜活字中寻找十分麻烦,而且铜活字成本极高,不是每个衙门都有能力配备的。
据朱棣所知,现在似乎只有皇室与翰林院各有一套。
至于雕版印刷更不划算,一篇公文印完后,所雕的版大多只能劈作柴烧。
何秋提出的蜡印技术简便易行、成本极低,若能大规模应用,朝廷官员便可免去手抄公文之苦。
朱棣反应迅速,还想到另一种用途——年轻士子结社流传的诗词文集。
这些文集体量通常不大,不过二三十页,且多在社内流传。
如果用雕版或活字印刷,过程繁琐,反不如手抄便捷。但若使用蜡印机,一天之内就能印出几十本,更利于士子间交流。
不过,这究竟是不是好事呢?如果士子私下诋毁朝廷,蜡印机反而助长言论传播。
朱棣向何秋表达了这层担忧。何秋听后不禁失笑,不料朱棣如此敏锐,立刻察觉到蜡印普及可能带来言论过度的弊端。
他想到法国大革命时,类似蜡印机被用来印制大量传单、传播革命思想。从这一角度看,确实存在风险。
但何秋随即指出两点:“如今江南文风兴盛,虽有南北榜制度,仍难阻挡当地士子出头。究其原因,还是北方久经战乱,民生凋敝。”
“西北、西南等地的州县,连一份像样的科举范文都难以见到。学子们要么托人借阅手抄,要么苦等富裕州县刊印的文集。”
“如果这些地方有几台蜡印机,学风必将大为改善,进而培养更多进士。届时朝堂上就不会大半官员非淮西即江南出身了。”
朱棣闻言心动不已。此举对巩固朱家统治极为有利,能让贫瘠州县的学子受益,从而赢得士人之心。
他立即下令,命工匠根据何秋提供的资料制作蜡印机。
不过朱棣此行本意并非为此,而是为了那座高炉。
这座高炉已消耗五万吨生铁,产出大量钢铁。铁匠来不及打造兵器,库中钢铁堆积如山。
何秋考虑后,建议朱棣尝试水力锻造——他未获得冲压机技术,只能采用近代的水力锻锤方法,虽显笨重,却比人工快上许多。
何秋又补充道:“我建议将高炉迁至西山附近。王府后院既不安稳,也不方便。”
“即便高炉设于西山,仍为朝廷制造军械,工坊固定在此,不会长腿跑掉,你依然可以掌控。”
朱棣犹豫道:“我和姚师傅商议后再决定。”
见朱棣如此态度,何秋也不便多言。
待朱棣离开后,何秋静极思动,趁手头无事,打算去看看自己的这座高炉。
才踏入高炉所在的院落,便见欧雪岚正埋首奋笔疾书,口中念念有词。
何秋凑近一看,原来她在记录高炉运转状况,只是她写的内容何秋大半看不懂——他本就不通冶铁之事。
何秋在旁站了许久,欧雪岚才惊觉他的存在。
一见何秋,欧雪岚立即抓住他的胳膊急切追问:"这高炉究竟如何建造?这一座炉子的产铁量竟超过我欧家百年所铸之铁,质地更胜一筹!"
何秋摊手道:"我只知可用,不明其理。"
欧雪岚气得揪住何秋衣领,焦躁地喊道:"快说!你可知这对我意味着什么!"
确实,若天下出现十座这样的高炉,欧家引以为傲的冶铁技艺便将失去价值,再无人会求他们打造兵器。
这高炉产出的钢水质地上乘,日产能达万斤,谁还会特地寻求欧家的帮助?
届时,欧家恐怕只剩欧冶子后人的空名,沦落为寻常百姓。
何秋本极不耐烦,但见欧雪岚急得双目发红,又不忍断绝她的生路。
他从空间中取出配套的高炉建造手册扔给欧雪岚,整了整衣领道:"你自己慢慢研究吧。"
说罢转身离去。见欧雪岚如此痴迷高炉技术,何秋对此事放心大半——有专业人士看管,今后无须再费心高炉事宜。
唯有枪械与发射药还需他操心,但这事急不得。眼下 ** 经过提纯,威力已够用,终究还是要培养能钻研这些技术的人才。
何秋为自己偷懒找到了合理解释。
盘点待办事项:学院选址建造有马和监督,蜡印机之事朱棣必定比他上心,工坊可放心交给欧雪岚,啤酒与炸鸡已交由王妃打理,徒弟陈四维与朱高炽带在身边即可。
这么一算,何秋又清闲了。无事一身轻!
想到此处,他那颗不安分的心又活跃起来。
他决定给大明的生活添些乐趣。那本《红楼梦》独自欣赏实在可惜,若能大量印制,让明初才子们也领略这部奇书,或许能催生更多前世未见的佳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