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凛然道:“我意已决,必击溃此股乱军。若任其蔓延,山东全境恐将陷入动荡。既为我大明子民,岂能坐视不顾!”
何秋此时开口:“我们不必直撼其主力,可先毁其辎重,动摇军心,再伺机歼灭主力。”
“我们手头这一百多人已经足够了。诸位都是王府的精锐,对付这些乌合之众的匪徒,不必过分担忧。”
第135章 平乱
“好,就照你说的办!”
朱棣拍案叫好,认为何秋的计策很妙。他手下这百余名精兵装备精良,一旦叛军物资被焚,趁乱出击,完全有可能击溃敌军。
朱棣随即制定了作战计划,核心就是夜袭。
他的精锐部队擅长夜战,而叛军则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朱棣暂时安营扎寨,不断派遣探子前往临清城打探消息,静待子时到来。
何秋见陈四维面色紧张,便笑着问道:“怎么,害怕了?”
陈四维迟疑地点了点头。何秋轻抚他的头,自信地说道:“别怕,我会安排十几人专门保护你。你就静观师傅和燕王如何破敌。”
朱棣派出的最后一批探子回报,抱拳禀报:“叛军夜间仍在城中饮酒作乐,连哨兵都醉倒了。”
缺乏防备实属正常。即便叛军中有原大明的军官,他们的军事素养也难以匹敌。
月黑风高夜!
黑暗中,一行人骑马行进,马蹄裹布,马嘴围住,悄无声息。
叛军不懂守城之道,临清县城的城门破损也未修复,这为朱棣的夜袭创造了绝佳条件。
众人骑马呼啸穿过街道,直扑白天已探明的叛军物资囤积处。
朱棣下令:“烧!”
何秋将系统获得的汽油泼向物资,朱棣的亲卫们点燃备好的火把,纷纷投向物资堆。
“呼——”
转眼间,大批物资燃起熊熊大火,火势猛烈,惊醒了众多叛军。
“着火啦!”呼喊声四起。
叛军陷入混乱,朱棣趁机命亲卫点燃备用火把,数百支火把齐明,以此迷惑敌军。
何秋从系统中取出AK,大喊:“官军杀到!”
“杀!”朱棣率先举刀冲向叛军。
百余精锐齐声怒吼:“杀!”
百战之师对阵乌合之众,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胜负已定。
最先崩溃的是那些未曾持械作乱的白莲教众,大多如无头苍蝇般在城中乱窜,甚至有人趴在地上装死。
相对镇定的是原临清卫的官兵,他们自知无路可退,纷纷提刀冲向朱棣。
然而,朱棣率领的精锐轻松击溃了他们。
白莲教匪首此刻正搂着原临清县令的小妾酣睡,此前他与原临清卫千户饮酒作乐,被惊醒后酒意全消,慌忙起身查看敌情。
但城中已乱成一片,询问手下官军人数,有说两千,有说五千,众说纷纭,毫无准信。
眼看手下这些人都靠不住了,首领便生出了趁乱溜走的念头,竟真的被他逃了出去。
整个临清城里足足有四五千叛军,真正拼死反抗的不过一二百人,大多数在城中乱起来后就各自逃命去了。还有一些本来有心抵抗的,但见身边的人都跑了,也稀里糊涂跟着逃了。
朱棣任由手下追击溃兵追出两里多地,这才缓缓收兵回城。
这无疑是一场大胜,可惜对手并非北元,只是境内的小股叛乱,因此朱棣并未特别放在心上。
他下达了两条命令:
“清点伤员和城中财物。”
“其余的人都上街维持秩序,防止溃兵趁乱作恶。”
何秋自己也有些失望,手里的AK像根烧火棍似的,根本没派上用场。
夜里城中混乱,何秋不敢随意 ** ,生怕误伤百姓或是朱棣的亲卫。
这场仗,何秋基本就是在一旁看着,早知道如此,还不如提刀上去砍杀。
第二天一早,马和便向朱棣汇报城内的损失。
“昨日一战,王府亲卫轻伤十人,无人战死,也无重伤。”
“城中财货,被我们烧了十几车,剩下的都已追回。金银财宝共计十五万七千余两,粮食十万石。另有数十件古董,价值难以估算。”
朱棣沉吟片刻,道:“粮食就地开仓放给百姓,免得他们因战乱而饿死。金银我们随后带走。”
“匪首找到了吗?”
马和摇头,“参与叛乱的千户未能逃脱,已被斩首。只是白莲教的匪首还未找到,可能是昨夜趁乱溜走了。”
朱棣强压下疲惫,说道:“已经做得很好了。派人通知山东巡抚,尽快派人接手临清县的事务,我们也好继续赶路。”
打发走马和后,朱棣揉了揉脸,有些困惑地自语:“先生,你说这些百姓为什么要跟着 ** 呢?我大明对百姓已经够宽厚了,为何还会在腹地激起民变?就算有白莲教蛊惑,也不该这么容易成事啊。”
何秋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叹息道:“山东百姓太苦了。身为孔孟之乡,孔家占了几十万亩良田,孟家也不少。再加上这里是漕运要地,常年征发数万民夫充当漕丁,沿河拉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