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心中大喜,朱元璋承诺的“良乡候”终于兑现了。他快步走出院子,来到前厅,只见王府中门大开,香案早已备好。
朱棣一把将他拉过去,何秋便顺从地跪下听旨。
那中年太监嗓音尖利,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有河北沧州人士何秋,进献红薯、土豆良种,亩产数十石,功莫大焉,非封爵不足以彰其功……”
“特封何秋为良乡候,爵位可降等承袭三代……钦此。”
圣旨念完,何秋暗松一口气。朱棣将他扶起,何秋心里仍有些恍惚——这就封侯了?还是世袭的?
何秋暗自欢喜:这封建王朝,倒也不错。往后自己也是特权阶层,不必时刻担心受人欺凌。虽有系统傍身,可这一切仍像梦一般不真切。
朱棣忙着给太监塞银子,太监笑呵呵地收下,和气地对何秋说:“良乡候,往后可要尽心为陛下效力啊。”
何秋木然点头。待太监离去,他回到王府中,终于忍不住放声大笑。
朱棣见他状若癫狂,本想劝阻,可想到今日是他大喜之日,也就由着他发泄情绪了。
第131章 筹备书院(上)
情绪平复之后,何秋才细细看起那份诏书。原来不只是封侯,还赏赐了千亩良田、千两白银,外加一座侯府。田产、银钱、宅邸,一应俱全,可谓一步登天。
何秋沉浸在这份喜悦中两日,回过神后,便开始着手筹办书院之事。
他这么做,也是为防朱元璋随意给他安排差事。如今大明尚无勋贵不得任文官的规矩,万一被抓去充作壮丁,岂不麻烦?
还是得让自己忙起来才好。他却不知,朱元璋近来正与群臣商议推行他所提的部分政策,一时半会儿还顾不上他。
何秋早已让马和帮忙寻一处不太出名的书院,打算买下之后前去讲学。
这天,马和前来禀报,说书院已经寻到。何秋便带着马和与非要跟来的朱棣,一同前去察看未来的书院。
三人骑马,十余名亲卫随行,一路向城外而去。
马和寻得的书院离京城不远。据他介绍,这书院原本设在皇庄附近,位置优越。可惜教书的老秀才经营不善,不得不将书院出手。
书院本有朝廷补助,附近百余亩田地低价划作学田,田赋亦有优惠,却依旧难以维持。
何秋心想:条件如此优厚还办不下去,怕是这老秀才能力有限?
不多时,一行人已至书院附近。此地距南京城仅十几里,一条小河蜿蜒流过,书院坐落于小土丘旁,依山傍水,景致宜人。
放眼望去,满目苍翠,环境清幽。何秋心中暗暗为这书院加分。
马和领着何秋与朱棣走到书院大门前,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孩童,正立在院墙外边,聚精会神地听着里头的讲课。
何秋走近时,看到那孩子在墙边铺了一层河沙,手里握着短木棍,边听边在地上写字。
何秋一看便知道,这小孩是在蹭课。他听得入神,直到里面讲学告一段落,才发觉何秋三人的到来。
孩子吃了一惊,但很快镇定下来,向何秋三人躬身行礼,有模有样地说道:“小生拜见三位先生。”
何秋暗暗赞叹这孩子气度不凡,看了看他在墙边写的字,好奇地问:“你字写得这么好,又懂礼仪,家里怎么不供你上学?”
朱棣却好奇他为何称他们先生,就直接问道:“你为什么叫我们先生?”
孩子看看何秋与朱棣,决定按提问次序回答,先向何秋作揖答道:“家里穷,供不起我读书,底下还有弟弟妹妹要照顾,也没有那么多时间。”
又看向朱棣,认真说:“三位衣着华贵,平日里书院里也没有这般气度的人,我猜你们大概是进京赶考的士子。我听说对有学问的人要称先生,所以叫三位先生。”
朱棣望了一眼小孩脚边的猪草,又听他说要照顾弟弟妹妹,明白他是趁干活间隙来蹭课,心中不由感动,便对小孩说:“你先别走,在这里等我一会儿。”
他让马和照看这孩子,只与何秋两人往书院里走去。
孩子的心怦怦直跳,手不自觉地攥紧树枝,目送何秋他们走进书院,心想:这大概就是夫子所说的贵人吧?
另一边的何秋却感慨万千。以往只在书中读到“凿壁偷光”,还有前人“以沙为纸,以棍作笔”的故事,那时只当是传说。
当这样的情景真实出现在眼前,他心头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怜悯。
之前何秋已让马和递过拜帖,提到想收购一家书院,因此一进书院,就有人引他和朱棣去见山长。
田山长已四十多岁,仍只是秀才,头发全白,面容愁苦,不知是因功名还是为书院发愁。
见到两位气度不凡的年轻人,田山长愣了愣神,觉得他们不像读书人,莫非是皇庄背后的人使手段,想吞并书院?
再一想,自己一个穷酸老秀才,哪值得如此大费周章。虽这么想,见面时田山长仍多了几分谨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