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没接他的夸奖,继续问:“我再问殿下,如果这吮指原味鸡我卖三两银子一份,您愿意买吗?”
朱棣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愿意!这么好吃的东西,值这个价!”
何秋笑着说:“一斤鸡肉我能做出五份吮指原味鸡。一份三两,五份就是十五两!”
朱棣停下吃饭的动作,转头看向何秋,有些不敢相信:“差价这么大?”
何秋点头:“就是这么大。我已经让金忠用比市价高一倍的价格去收鸡,打算把这些鸡都做成小吃卖出去。”
朱棣挠了挠头:“所以……何先生你到底想说什么?”
他感觉何秋话里有话,但一时没完全明白。
何秋意味深长地说:“殿下,对百姓来说,养鸡不难,花点时间和精力就能养不少。他们可以把鸡卖给商人,商人再卖给我,赚中间的差价。我提高了收购价,商人跟农户交易时也会相应提价,这样农户就能多赚点钱!”
第68章 重视商贾
朱棣似乎有点明白何秋的意思了,但又像隔了一层雾。
“何先生,你能说得再明白点吗?”朱棣谦虚地问。
何秋笑道:“殿下,这么说吧,如果我的肯打鸡生意做起来,农户多养一只鸡,年底就能多几两银子收入,而且几乎不用花什么钱。有了这笔额外收入,他们可以买盐、买米、扯几尺布,日子会比以前好过些!”
朱棣点头:“确实如此,何先生这样做也是利民之举,本王代百姓感谢你!”
何秋摆手道:“你该谢的不是我,而是那些四处收鸡的商贾,是他们把银子送到了百姓手里!”
如果没有这些商人,普通百姓不会为了卖掉几只鸡而走上几十里山路来到顺天府城中——农事繁忙,他们实在抽不开身!
而商人们则能用马匹拉车,收购整村的**,再转售到我这里,靠批量买卖获利。他们追逐利润的同时,也切实地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朱棣微微眯眼问道:“那么……何先生是想告诉我,若要改善民生,必须先重视商人?”
“正是!”
何秋打了个响指,说道:“正因为有商人的存在,货物才能流通起来,变成实实在在的银钱,送到百姓手中!
我不否认商人里也有奸猾之徒,可如果商人数量够多,百姓就有了选择。他们能选品行更好的商人交易,也能做更多事来赚钱,逐渐变得富足。”
朱棣陷入沉默。
他的认知深受撼动。
“士农工商”的思想,最初由管仲提出。
千百年来,历代朝廷都遵循这个观念。
士人治理天下,农民供养天下。
至于工与商,向来不被看重。
可今天,何秋用几样肯打鸡的小食,让朱棣看到了商人的分量。
只让百姓吃饱并不够。
还得让百姓富起来。
只有富足,百姓的日子才能有滋味,才会感到满足。
天下,也由此安定。
静默许久后,朱棣忽然起身,向何秋拱手道:“何先生,多谢你这一课,本王今后定会更加重视商人。”
何秋含笑回应:“看来殿下是真的明白我的意思了。眼下我这肯打鸡的生意还在寻合作之人,金忠已经加入,不知殿下是否也有兴趣参与?”
“什么?”
何秋话题转得太快,朱棣一时没反应过来。
愣了好一阵,他才挠头说道:“何先生是要本王出钱吗?王府账上余钱可不多了!”
何秋摆摆手:“殿下误会了,我不需要您出钱,只需借用一条运输线路。”
“运输线路?”
朱棣面露困惑,“先生能否说得再清楚些?”
何秋背着手站起身,解释道:“肯打鸡这生意,走的是集中配送的路子。每天清晨,把各门店需要的食材统一送去。
门店只需热油一炸,就能卖给客人。这么做,最能保证各家肯打鸡的味道一致。
而其中最关键的是——配送食材必须又快又新鲜!
要做到这点,只有一条路:走驿道,并在每个驿站补充用来保鲜的冰。”
朱棣顿时明白过来。
正如所言,要想食材又快又鲜地送达,确实走驿路最稳妥。
而整个顺天府,能调动驿路的,也只有他这位燕王。
因此拉他入伙,实属必然。
想通这点,朱棣挺直身子说道:“既然何先生都已筹划妥当,本王自然没有推辞之理。不过本王仍想知道,以这条运输线路参与生意,最终我能分得几成利润?”
何秋比了个手势说:“六成!”
“六成?”
朱棣猛地起身,惊讶地望着何秋:“先生此话当真?本王竟能分得六成?这……未免不妥吧?”
何秋含笑答道:“并无不妥。方才我已言明,运输线路是这门生意的命脉,在分成中占据大头理所应当,殿下尽管收下便是。”
若按实际投入计算,燕王至多能得四成利。何秋特意多加两成,看重的正是他燕王的身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