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则用行动支持——她每天帮吴普同整理笔记,把重点难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来。她的笔记工整清晰,重点突出,让吴普同省了不少时间。
在朋友的帮助下,吴普同调整了策略。他不再盲目刷题,而是重点攻克薄弱环节;不再熬夜学习,保证充足睡眠;考试时放慢速度,认真审题,减少失误。
第三次模拟考,他考了438分。数学72,语文95,英语85,物理88,化学98。这个成绩让所有人都惊讶不已。化学郑老师特意在班上表扬了他:"吴普同同学进步很大,尤其是化学,这次全班第三。"
"照这个速度,高考能上450!"辛志刚比他还兴奋,眼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光。
但吴普同不敢松懈。晚自习结束后,他仍然留在教室多学半小时。窗外的杨树叶子在夜风中沙沙作响,教室里只剩下他翻动书页的声音。他知道模拟考毕竟不是高考,变数还很多。
六月中旬,天气突然热起来。教室像蒸笼,电扇吹出来的都是热风。很多同学中暑,校医室人满为患。校医忙着给人刮痧,教室里时常飘起清凉油的气味。
学校不得不调整作息:早晨五点半到校,中午休息三小时,晚上学到九点。但即使这样,还是有人晕倒在考场。那个女生在做数学题时突然脸色苍白,笔从手中滑落,软软地倒在课桌上。
最严重的是周志远。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他突然脸色苍白,冷汗直冒,手指颤抖得握不住笔。监考老师赶紧扶他去医务室,诊断结果是过度疲劳加营养不良。原来为了省钱买参考书,他经常不吃晚饭,早上就着开水啃冷馒头。
这件事震动了整个年级。班主任召开紧急班会,强调劳逸结合的重要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累垮了还考什么大学?"杨老师难得激动,眼镜片后的眼睛闪着泪光。
学校食堂也改善了伙食,虽然只是多了个鸡蛋汤,但总算有了点营养。那盆飘着蛋花的清汤,成了每天最受欢迎的菜品,去晚了就抢不到。
吴普同想起母亲准备的干粮,心里暖暖的。每周回家,李秀云都会想方设法给他补充营养:有时是炖只老母鸡,金黄的汤上漂着油花;有时是煮一锅鱼汤,奶白色的汤汁鲜香扑鼻。虽然家境不富裕,但在吃食上从不吝啬。那些装在布袋里的烙饼,总是比平时的更厚实,油放得更多,葱花撒得更足。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李秀云总是说,一边往布袋里塞煮鸡蛋,"累垮了什么都完了。考不上就考不上,娘只要你健健康康的。"
六月下旬,复习进入白热化阶段。老师们不再讲新题,而是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每个学生都有一套个性化的复习方案,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重点突破。
吴普同的弱项是数学应用题和英语阅读理解。为此,数学王老师每天给他加练两道压轴题,英语老师则专门给他整理了阅读理解的方法。"一定要在原文中找答案,"英语老师强调,"不要凭自己的想象答题。"
"压轴题其实不难,"王老师说,在黑板上画着辅助线,"关键是思路。你要学会转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看,这样一连,是不是就清晰了?"
英语老师的建议更实用:"阅读理解一定要通读全文,先看选项,找线索。像侦探破案一样,每个答案都能在文章中找到依据。"
这些技巧很管用。在第四次模拟考中,吴普同的数学考了91分,英语也上了90分。总分455,排到了班级第三。当杨老师念到他的成绩时,教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几个同学转过头来看他,眼神复杂。
"保持住!"杨老师兴奋地说,脸颊泛着红光,"这个成绩能上专科线了!"
但就在大家以为形势大好时,后来的又一次模拟考给了一记闷棍。题目特别难,尤其是数学,最后三道大题全班没人做全对。吴普同只考了408分,年级排名掉到第六。
看着试卷上密密麻麻的红叉,他的手心渗出冷汗。那道三角函数题,他明明练习过类似的,却在考场上乱了阵脚。英语阅读理解看串了行,连着错了好几道。
这次连最乐观的王红梅都笑不出来了,她咬着下唇:"这也太难了吧?要是高考也这样..."
"不可能,"辛志刚推推眼镜,试图保持镇定,"去年高考题比这个简单。今年应该不会太难。王老师不是说这次是故意出难一点,给我们加压吗?"
话虽如此,但恐慌情绪还是在蔓延。有人开始失眠,深夜还能听到宿舍里翻来覆去的声音;有人食欲不振,食堂的剩饭桶总是装得满满的;甚至有人提出要复读,说今年肯定考不上。
关键时刻,班主任杨老师召开动员大会。站在讲台上,他看着下面一张张焦虑的脸,声音洪亮:
"同学们,模拟考难是为了让你们做好准备。真正的高考不会这么难,但也不会太容易。重要的是心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