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年的农历春节,踩着残冬的尾巴如期而至。西里村新落成的吴家小院里,过年的喜气被那排崭新的青砖瓦房衬得格外鲜亮。院门贴上了墨迹淋漓的春联,屋檐下挂着两盏蒙着红纸的灯笼,风一吹,纸穗儿就轻轻摇曳,在午后稀薄的阳光里投下晃动的光影。空气里弥漫着炸丸子的油香、炖肉的醇厚,还有鞭炮燃尽后残留的淡淡硫磺味,交织成一种独属于年节的、慵懒而富足的气息。
学生们都放了假,紧绷了一冬的弦骤然松弛。初一下午,吃罢饺子,吴普同便有些坐不住了。新家宽敞明亮,火炕烧得滚烫,但他心里总惦记着点别的。他跟母亲李秀云打了声招呼,裹上那件半新的蓝布棉袄,踩着门口清扫过却依旧松软的浮雪,咯吱咯吱地往村东头的张有福家走去。
张二胖家今年格外热闹。他家新买的21寸大彩电正放着咿咿呀呀的戏曲,画面色彩鲜艳得晃眼,引得几个半大孩子和邻居挤在堂屋里看得目不转睛。张有福满面红光地招呼着来串门的乡亲,茶几上堆满了瓜子、花生和花花绿绿的硬糖。张二胖则缩在他自己那间靠西的小偏房里,正和先到的王小军、栓柱围着炕桌,摆弄着一副塑料麻将牌。
“普同,快来!三缺一就差你了!”张二胖听见门帘响动,头也没抬就嚷道。他穿着一件崭新的深蓝色羽绒服,衬得圆脸更显白胖,只是眉眼间那股曾经的懵懂顽劣似乎褪去了不少,添了几分沉静。
吴普同应了一声,脱了沾雪的棉鞋上炕。炕烧得很暖,驱散了从外面带来的寒意。他盘腿坐下,打量着牌桌。王小军穿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袄,推了推鼻梁上那副用胶布粘着腿的黑框眼镜,神情专注地看着自己面前刚码好的牌墙,手指下意识地捻着牌角。栓柱坐在他对面,一身半旧的藏青色工装棉袄,袖口和领口磨得有些发亮,脸上带着长途奔波后的疲惫,以及一种与这过年气氛不太协调的拘谨。他搓了搓冻得有些发红、指关节粗大的手,才笨拙地去摸牌。
“玩多大的?”张二胖熟练地掷着骰子,随口问道。
“老规矩,一毛两毛的吧,图个乐呵。”王小军接口道。他的声音平静,带着一种好学生特有的稳重。
“行。”栓柱闷闷地应了一声,声音有些沙哑。
牌局开始。塑料麻将牌在炕桌上碰撞、摩擦,发出清脆的“哗啦”声。屋外隐约传来孩童追逐嬉闹的尖叫声和远处零星的爆竹声,更衬得这小小偏房里有一种奇异的安静。四个人心思各异,摸牌、出牌的动作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三条。”吴普同打出一张牌。
“碰!”张二胖动作麻利地拿过去,摆好,又打出一张“幺鸡”。
“幺鸡……不要。”栓柱盯着自己的牌,眉头微皱,犹豫了一下才摸牌。他的动作明显生疏,出牌时手指带着一种用力过猛的僵硬感,牌落在桌上“啪”的一声响。
“栓柱哥,在北京……挺累的吧?”王小军摸了一张牌,没看,先抬眼看向栓柱,打破了沉默。他的目光透过镜片,带着温和的关切。
栓柱刚摸到牌的手指顿了一下,随即苦笑了一下,那笑容牵扯着他干裂的嘴角,显得有些勉强。他把摸到的牌插进自己牌里,没有立刻回答,目光落在自己粗糙、布满细小裂口和老茧的手上。
“累?”他喉咙里咕哝了一声,像是被什么噎住了,又像是自嘲。他端起炕桌上那杯早已温凉的茶水,猛灌了一大口,才长长吐出一口气,那气息带着浓重的烟草味和长途火车车厢里特有的浑浊气息。
“累成孙子了都!”他的声音陡然提高了一些,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怨气和疲惫,“你们是不知道那工地!大冬天,北风跟刀子似的,刮在脸上生疼。早上天不亮就得爬起来,脸都顾不上洗,抓俩冷馒头就得往脚手架上爬。那钢筋,冰得跟铁棍似的,戴着那破线手套都不顶事,手冻得都没知觉了,还得咬着牙往上抬、往下搬……”
他越说语速越快,仿佛打开了闸门,那些积压的苦水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他放下茶杯,下意识地搓着自己冻得红肿、关节突出的手背,那里有几道结了痂的划痕。
“中午就蹲在背风的水泥管子后面,啃俩凉包子,喝口自己带的温吞水,就算对付了。晚上回到那工棚,几十号人挤一屋,汗味、脚臭味、烟味……熏得人脑仁疼。躺那大通铺上,浑身的骨头缝都跟散了架似的疼,可就是睡不着,冻得直哆嗦……”他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种近乎麻木的疲惫,“搬砖、和水泥、扛钢筋……一天下来,腰都快断了,肩膀磨得没一块好皮。就这,工头还嫌你手脚慢!”
他顿了顿,眼神有些发直地看着炕桌上花花绿绿的麻将牌,仿佛透过它们看到了工地上冰冷的钢筋水泥。“哪像你们啊,”他叹了口气,语气里充满了毫不掩饰的羡慕和深深的懊悔,“坐在亮堂堂的教室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冬有暖气,夏有风扇……多好啊!念书才有大出息!考上大学,当干部,坐办公室,那才叫体面!哪像我……”他摇了摇头,没再说下去,只是拿起牌,用力打出一张“东风”,牌落在桌上,又是一声闷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