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的喧嚣:戏楼变身“大影院”**
日头渐渐西斜,金色的余晖给高大的戏楼和院里的老杨树镀上了一层暖色。人,开始像潮水一样从大铁门涌进大队院!
* 孩子们自然是主力军,抱着各式各样的板凳、马扎、甚至几块砖头,呼朋引伴,寻找着自己“组织”或抢占新的有利地形。戏楼前的空地很快形成了一片板凳的海洋,大家都拼命往前挤,想离那巨大的银幕更近些。
* 大人们也陆续来了。男人们三五成群,抽着旱烟,议论着今年的收成和电影;女人们则聚在一起,纳着鞋底,织着毛衣,聊着家长里短。她们大多坐在自家孩子占好的位置后面或旁边。有些胆大的孩子甚至爬上了戏台两侧的低矮台阶或柱子基座,想获得更高的视野,但很快被维持秩序的大队干部呵斥下来。
* 最热闹的是年轻人。大姑娘小伙子们打扮得比平时更精神,呼朋引伴,嬉笑打闹。戏楼这个平时孩子们玩耍的地方,此刻成了全村瞩目的中心。
* 小贩也闻风而动!一个推着独轮车的老汉,车上放着一个小炭炉,炉子上架着铁锅,锅里翻滚着喷香的炒瓜子!另一个挎着篮子的妇人,篮子里是用旧报纸包成三角包的炒花生和自家炒的黄豆。五分钱一小包,生意出奇的好。空气里弥漫着炒货的焦香,混杂着汗味、烟味和尘土的气息。小贩们巧妙地穿梭在密集的人群和板凳缝隙间。
吴普同紧紧守着自己的小板凳,看着人越来越多,心里充满了自豪感。他爹吴建军带着小梅和家宝也来了,坐在他和张二胖的后面。李秀云没来,说要在家收拾。戏楼前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说话声、叫喊声、孩子的哭闹声、小贩的吆喝声……汇成一片巨大的、嗡嗡作响的背景音,在戏楼高大的墙壁间回荡,形成一种奇特的混响。暮色四合,寒意更重,但人们的热情却愈发高涨,空气中充满了焦灼的期待,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戏台口那片巨大的、空白的银幕上。
**神秘的“大铁箱”与光束降临**
终于,在人们脖子都快望酸了的时候,村口传来了“突突突”的拖拉机声!两束昏黄的车灯刺破暮色,一辆拖着挂斗的“东方红”拖拉机驶进了大队院!
“来啦!放电影的来啦!”人群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那辆拖拉机和挂斗上。
挂斗里装着几个神秘的木箱子。两个穿着蓝色劳动布工作服、戴着棉帽子的放映员跳下车,神情严肃。他们指挥着民兵小伙子,把箱子搬下来,其中一个长方形的、刷着绿漆的大铁箱被抬到了戏台侧后方稍远一点的空地上,上面连着粗粗的电线和一个摇把。
“那就是发电机!”张二胖见多识广地小声对吴普同说,“没它,电影机就没电,放不出来!”
果然,一个放映员走到发电机旁,抓住摇把,深吸一口气,开始用力地、快速地摇动起来!
“突突突……突突突突……”发电机发出沉闷而有力的轰鸣声,排气管喷出一股黑烟,打破了戏楼前的喧嚣。摇了几十圈后,放映员猛地一拉某个开关——
“嗡——!”
发电机稳定地运转起来,顶部的指示灯亮起了红光!这轰鸣声,在孩子们听来,简直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是电影开场的序曲!
紧接着,另一个大箱子被打开,露出了里面一个**带着大圆盘(片盒)和长长镜头的机器**——电影放映机!放映员熟练地将它架设在一张结实的方桌上,位置就在观众席的最后方,正对着戏台口的银幕。长长的线缆连接着放映机和发电机。
放映员开始调试机器。一道雪白的光束,猛地从放映机镜头射出,笔直地穿过密集人群的上空,打在戏台口悬挂的巨大银幕中央!原本灰暗的幕布瞬间被照亮,形成一个耀眼的光斑,仿佛在深邃的戏台口点燃了一盏巨大的灯!放映员调整着镜头,光斑渐渐清晰、稳定,充满了整个银幕。
“都坐好!别乱动!别挡着后面!电影马上开始!”大队书记拿着铁皮喇叭,站在戏台边缘维持秩序,声音在戏楼墙壁的回音下显得格外洪亮。喧嚣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无数双眼睛,无论大人小孩,都屏息凝神,紧紧盯着那被照亮的、悬挂在熟悉戏台口的巨大银幕。戏楼高大幽暗的背景,更衬托出这片光明的神圣。
**光影交织:烽火岁月的英雄赞歌**
没有片头广告,没有龙标。银幕上先是出现了一片晃动的、模糊的光影和划痕(跑片头)。接着,画面猛地清晰起来!
**第一部:《小兵张嘎》**
* 开场就是冀中平原的芦苇荡,碧波荡漾,鸟鸣啾啾。一个光着膀子、晒得黝黑、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出现在镜头里——嘎子!
* 孩子们瞬间被吸引了!熟悉的幼儿园背景(戏楼)此刻成了遥远的抗日战场,这奇妙的转换让吴普同兴奋不已。嘎子堵胖墩家的烟囱、用木头枪缴了罗金保的真枪、在鬼不灵村和胖翻译官斗智斗勇、最后火烧炮楼……情节紧张刺激又充满童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