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回娘家的日子。西里村通往小李庄的土路上,积雪被来往的脚印踩得瓷实溜滑,在清冷的晨光下反射着刺眼的白。李秀云挎着一个沉甸甸的柳条篮子,上面盖着一块洗得发白的蓝印花布。篮子里装着年前特意留下的好东西:一包雪白的炸油条(用珍贵的白面炸的)、一包金灿灿的炸年糕、还有一小包舍不得吃的水果糖。吴建军留在家里看门,顺便招待可能来拜年的本家亲戚。李秀云则带着三个穿戴整齐的孩子——穿着绿“军装”一脸期待的吴普同、穿着红底白花罩衫蹦蹦跳跳的小梅、以及被裹成圆球抱在怀里的家宝,踏上了回娘家的路。
三里来路,在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兴奋和脚下咯吱咯吱的雪声中,似乎缩短了不少。吴普同不时回头看看母亲挎着的篮子,想象着里面的美味,脚步也格外轻快。空气里还残留着淡淡的硝烟味,但更多的是田野清冽的气息和对姥姥家温暖的向往。
**抵达:暖炉边的亲情**
远远看到小李庄熟悉的轮廓,李秀云的脚步不由得加快了几分。刚走到村口那棵标志性的老榆树下,就看见姥姥家低矮的土坯院门敞开着,门口扫得干干净净。一个穿着深蓝色棉袄、头发花白、腰身微佝的身影正倚着门框张望——正是姥姥!
“娘!”李秀云远远地喊了一声,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姥姥!”吴普同和小梅也像撒欢的小马驹,挣脱母亲的手,飞奔过去。
“哎!我的秀云回来啦!同同,小梅!快让姥姥看看!”姥姥布满皱纹的脸上瞬间绽开了菊花般的笑容,张开双臂,把扑过来的两个外孙紧紧搂在怀里,粗糙温暖的手掌摩挲着孩子们冻得冰凉的小脸。“哎哟,都长高了!穿新衣裳了!真俊!”她接过李秀云怀里咿咿呀呀的家宝,在他粉嫩的小脸上亲了又亲,“家宝也来了,姥姥的心肝儿!”
院子里,听到动静的舅舅李建国(李秀云的哥哥)和大姨李秀英(李秀云的大姐)也迎了出来。舅舅身材高大,脸庞黝黑,是典型的庄稼汉子,笑起来露出一口白牙:“秀云回来啦!快进屋,屋里暖和!”大姨则显得更朴实些,脸上带着常年劳作的痕迹,但笑容同样热情:“路上冻坏了吧?快上炕暖和暖和!”
二姨李秀芬(李秀云的二姐)和二姨夫赵志刚(在镇上粮站工作)还没到。堂屋里,一个用砖头和黄泥砌成的火炉烧得正旺,炉子上坐着一个大铁壶,壶嘴“滋滋”地冒着白气。屋里暖烘烘的,弥漫着柴火燃烧的暖香和一种混合着老人气息、食物味道的独特“姥姥家味道”。炕也烧得热乎乎的。
**团聚:喧闹与温情**
一大家子人挤在温暖的小屋里,瞬间热闹起来。
* **孩子们的天堂:** 吴普同和小梅立刻成了中心。舅舅家的大表哥李强(14岁)、二表哥李壮(12岁),大姨家的表姐大丫(10岁)、表弟石头(8岁),都围了上来。孩子们虽然平时见面不多,但血缘的亲近和新年的兴奋让他们瞬间熟络起来。李强拿出自己做的木头手枪炫耀,李壮则显摆他捡到的几个特大号炮仗。小梅很快和大丫玩起了翻花绳。家宝则成了姥姥和两个姨的“掌中宝”,被轮流抱着逗弄。屋里充满了孩子们追逐打闹的嬉笑声、告状声和兴奋的叫嚷。
* **大人们的“唠嗑”:** 李秀云、大姨李秀英、舅舅李建国围着火炉坐下。李秀云把带来的篮子递给姥姥:“娘,带了点油条和年糕,您尝尝。”姥姥嗔怪道:“回来就好,带啥东西!家里啥都有!”话虽这么说,但脸上是藏不住的高兴。
话题很快扯开了。
* **收成与生计:** 舅舅抽着旱烟,说着去年的收成和今年的打算:“麦子还行,就是秋苞米让那场雹子砸得不轻……开春得想法子多弄点化肥,不然影响产量。”
* **家长里短:** 大姨说着自家的事:“大丫开春该上三年级了,石头也淘气,整天上房揭瓦的……你家同同今年也该上小学了吧?”
* **健康与担忧:** 姥姥则更关心孩子们的身体:“家宝看着比年前结实点了,秀云你可得注意身子,别太累着……你爹(姥爷,已故)那会儿就是累的……”
* **债务的阴影:** 不可避免地,话题还是绕到了沉重的地方。李秀云叹了口气,声音低了些:“唉,日子紧巴点倒不怕,就是……建军他娘(指吴普同奶奶)当年看病欠下的那笔债,像座山压着。年前信用社的王会计还来催利息……”她没提具体数字,但眉宇间的愁绪清晰可见。
舅舅磕了磕烟灰,眉头也皱起来:“那笔钱……确实是个大窟窿。利息滚起来吓人。你和建军……唉,难为你们了。”大姨也叹气:“有啥法子呢?摊上了。慢慢还吧,总不能把人逼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