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摄影工作室的百叶窗留了条缝,几道细长的阳光斜斜地切在地板上,光柱里细小的尘埃无声地浮动着。
钱希坐在长桌的主位,面前摊着本磨得边角发亮的牛皮纸速写本。
他穿了件深灰色连帽卫衣,帽子随意地搭在椅背上,露出干净利落的下颌线。
指尖在桌面上有一下没一下地轻叩着:
“上周提的那个拍摄比赛,今天都聊聊想法。我认为主题是江城的新旧交融,从老手艺、老街区,拍到新城市的面貌。大家有什么点子,直接说。”
话音刚落,许洛“噌”地从椅子上弹起来,椅子腿在地板上蹭出短促的声响。
他穿着印着相机图案的白T恤,外面套了件工装外套,头发睡得有点支棱,但眼神清澈。
“我先来抛砖引玉!”
他把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转向大家,上面是分好章节的策划案。
“我琢磨着主打‘自然光叙事’。比如拍城南竹编坊的老匠人,就抓他下午干活时,阳光从老木窗格里斜射进来的那一刻——用安塞尔·亚当斯推崇的‘区域曝光法’,把人物侧脸的明暗层次拉出来,重点突出他手上盘绕的竹篾纹理和篾刀的金属反光。那种光影对比,绝对有故事感!”
他越说越兴奋,忍不住用手比划着光线投射的角度,额前几缕不听话的头发也跟着晃悠。
“转场我也想了,用特写叠化!比如竹编师傅布满老茧的手指特写,慢慢叠化到木雕师傅专注雕刻刻刀的特写,再一下子拉开到全景。既有手艺的共性串联,视觉冲击力也强!”
“嚯!小洛可以啊!”
坐在旁边的周檀笑着捶了他胳膊一下。
周檀穿了件黑色工装夹克,袖子卷到手肘,露出小臂上一段线条硬朗的纹身。
“连亚当斯的大名都搬出来了,功课做得够扎实!”
许洛嘿嘿一笑,有点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后脑勺,坐了回去,耳尖微微泛红。
钱希的目光在许洛的电脑屏幕上停留片刻,指尖在速写本上快速勾勒了几笔光影示意。
他抬眼,视线扫过围坐的众人,语气松弛:
“小洛的思路抓点很准,自然光+老手艺是核心。其他人呢?别拘着,音乐、配音、或者你们觉得该加个什么贯穿始终的视觉符号,都说说看。”
他这么一说,负责后期剪辑的小林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
“我觉得……环境音很重要。比如竹篾摩擦的‘沙沙’声,刻刀敲在木头上的‘笃笃’声,甚至老房子里的风声。不加旁白,就让这些声音自己讲故事,更有沉浸感。”
“对对对!”
负责策划的美美立刻接话,她扎着利落的高马尾,语速很快。
“配音太刻意了!不如让老手艺人自己对着镜头说两句,哪怕是用方言呢!就问最朴素的,‘老师傅,您干这行多少年啦?’他一开口,那岁月的沉淀感就全在声音里了!”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气氛热烈。
钱希听得很专注,不时在速写本上记下关键词,偶尔插一句。
“小林提的环境音,可以考虑试试‘声画对立’。比如画面给一个静静摆着的、做好的老竹筐特写,但声音是竹篾快速编织的‘沙沙’声,这种反差可能会有意外效果。”
“美美说的方言采访,回头落实下,找个靠谱的翻译。字幕就用最朴素的宋体,字号小点,别喧宾夺主,像旧报纸上的铅字那种感觉。”
正讨论得热烈,小飞忽然举起了手。
他是个微胖的男生,脸上带着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
“我……我有个地方想推荐!之前去望月山那边拍外景,发现山脚下有个小陶艺工坊。主人是位姓秦的老先生,听附近的人说,做了一辈子陶了!我还在他那儿买过一个小茶宠。”
说着,他从工装裤口袋里摸索着掏出个巴掌大的陶制小松鼠,小心地放在桌子中央。
“你们看这个”
他指着小松鼠,“青灰色的陶土,这尾巴弯曲的弧度,还有爪子的细节,全是老先生用手一点点捏出来的,没用模具!特别有手作的温度和力量感。我觉得陶艺完全可以加进去!陶土本身和光影就是绝配,而且‘土’和‘竹’、‘木’能形成很棒的材质对比!”
钱希的目光落在那个陶松鼠上。
伸手拿起来,指腹慢慢抚过松鼠背上凹凸不平的手捏纹路,又仔细看了看松鼠用黑釉点出的、带着点憨拙神气的眼睛。
“姓秦?”
他指尖的动作顿住,抬眼看向小飞,眼神里多了点询问。
“有联系方式吗?”
小飞懊恼地拍了下额头。
“哎呀,当时光顾着看老先生拉坯了,完全忘了留!不过那工坊特别好找,就在望月山,门口有两棵特别大的老桂花树,老远就能闻到香,一眼就能看见!”
钱希把陶松鼠轻轻放回桌面,指节在桌面上敲了一下。
“行。”
他点头看向小飞,“明天你带我去一趟,先拜访一下这位秦老先生,看看他是否愿意让我们拍摄。”
小飞立刻挺直腰板。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
喜欢捏光的猫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捏光的猫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