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竟是这样!”“看来是真有本事,不是瞎吹的。”“要是真能做官,说不定是咱百姓之福呢…”
女子们的心地更软,更容易被这种“才子落难”又“仁心仁德”的故事所打动,窃窃私语间,已将好感与同情赋予了这个陌生的寒门士子。
此摊专供往来仆役、低级胥吏歇脚。一个看似老实的挑粪工蹲在角落喝茶,与相熟的茶博士嘀咕:“老弟,听说那位谢家小公子,眼高于顶的那个,最近天天往城南跑,就为找那陆郎君论学?”
茶博士一边擦着桌子,一边点头:“可不是嘛!谢公子那等人物,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可见陆郎君是真有货真价实的学问!我还听说啊…”他声音压得更低,“西府大将军问策,都被他说得哑口无言,最后客客气气走了!”
“嚯!这么厉害!”挑粪工适时地露出惊叹表情,“那中正定品,肯定能评个高品吧?”
“唉,难说哦…”茶博士摇摇头,叹了口气,“这世道,光有学问顶啥用?还得看出身呐!王家…嘿…”他欲言又止,留下无限遐想和同情。
周围竖着耳朵听的胥吏仆役们,交换着心照不宣的眼神。他们地位低下,对高门垄断早有不满,此刻更易对陆昶产生共情。
分发粥食之时,一位负责的祭酒对着排队等候的贫苦信众和百姓,语重心长地道:“…故,上天有好生之德,亦爱惜贤才。世间有贤士,如明珠蒙尘,吾辈虽力微,亦当心存善念,口积德言。譬如城南陆郎君,仁心聪慧,乃善士也。遇人议论,当为美言,此亦积功德之事…”
信徒们纷纷合十称是,将“陆郎君是善士”的印象牢记于心。
如此这般,种种关于陆昶“聪慧”、“仁德”、“有志气”、“有实学”的正面故事,甚至一些显其机智善良的小轶事,通过天师道这张无形而庞大的民间网络,借助货郎、工匠、茶博士、善堂嬷嬷等各色人等的口,在坊市街巷、田间地头悄然流传。
它们并非轰轰烈烈的颂歌,只是市井琐谈中的一丝涟漪,饭后闲余的一点感慨,却如涓涓细流,缓缓汇聚,逐渐形成了一股潜在的“乡论”清议。这股力量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地弥漫在建康城的空气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对陆昶的观感。
寒门士子们从中看到了希望与共鸣;普通百姓觉得他亲切可信;甚至连一些中下层官吏,也开始暗自关注。
这股自下而上的暗涌,与谢玄自上而下的鼓吹、谢道韫清谈中的巧妙维护交织在一起,正一点点地为陆昶积蓄着无形的资本,冲击着那看似坚不可摧的门第高墙。
山雨欲来风满楼,而风,已起于青萍之末,起于这市井阡陌之间。
喜欢东晋风华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东晋风华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