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派捧日军左厢第二军、第三军三千弓弩手!”“配弓一千张!床子弩五十架!箭三万支!铠甲三百副”
“即日自西华门出! 走潼关驰道! 昼夜疾行! 务必尽快将弓弩箭矢送抵大顺城!”
这道懿旨,精准狠辣!增派的是精锐弓弩手!运送的是守城最急需的远程武器与消耗巨大的箭矢!走的是最快捷的潼关驰道!这绝非深宫妇人纸上谈兵,而是对军情、后勤、地理有着深刻洞悉的老辣决策!
赵顼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激赏与更深沉的凝重。他深深一揖:
“孙儿……遵懿旨!即刻命枢密院、殿前司调拨!今日开拔!”
曹太后微微颔首,不再多言。她重新垂下眼帘,目光落在手中那串缓缓捻动的佛珠上。暖阁内,只剩下佛珠相碰的轻微“嗒嗒”声,以及赵顼沉稳有力的脚步声——他正走向门口,低声向候命的枢密院承旨传达太后的懿旨与自己的调度命令。
烛火通明,将赵顼玄色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显得高达和机立断地。曹太后虽未抬眼,却仿佛能清晰地感受到那年轻身影中蕴含的、越来越强大的力量与担当。
她想起福宁殿内他面对亲征诱惑时的挣扎与最终冰冷的决断,想起他面对粮草告急时冷酷如铁的命令,想起他此刻有条不紊、精准高效的调度,这个少年储君,正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风暴中,以惊人的速度褪去青涩,显露出帝王之姿!
一股混杂着欣慰、释然与淡淡怅惘的情绪,在曹太后心中悄然弥漫。她捻动佛珠的手指,缓缓地、无声地捻过了一颗。当夜,子时。西华门,沉重的城门在绞盘的吱呀声中,缓缓洞开!门洞内,火把通明,映照着森然肃立的铁甲洪流!捧日军左厢五百精锐护卫队,身披重甲,背负强弓劲弩,腰悬箭壶,在军官低沉的口令声中,列队整齐!他们身后,是满载着床子弩部件、弓、成捆箭矢、以及密封火油罐、药包的辎重车队!骡马喷着响鼻,铁蹄不安地刨着地面。殿前司都指挥使曹佾(曹太后弟),一身戎装,按剑立于队前。他面色沉肃,目光如电,扫视着这支即将奔赴前线的精锐。他身后,是曹家亲兵统领率领的三百曹家部曲亲军!这些曹家豢养多年的精锐,甲胄精良,杀气腾腾,将作为中军护卫,随队出征!这是曹家对朝廷、对太后的绝对支持!更是对太子赵顼无声的背书!
“开拔!”
曹佾一声令下,声如洪钟!
“得令!”
三千将士齐声应诺!声震夜空!铁甲铿锵!车轮辚辚!火把长龙如同一条燃烧的巨蟒,缓缓蠕动,涌出西华门,融入城外深沉的夜色之中!马蹄声、脚步声、车轮声,汇成一股低沉而磅礴的声浪,碾过寂静的汴京郊野,向着西北烽火连天的方向滚滚而去!
汴京城墙,东北角楼。曹太后一身玄色凤氅,独立于猎猎夜风之中。老尚宫为她撑着伞,挡不住那扑面而来的、带着尘土与远方硝烟气息的劲风。她苍老的目光,穿透沉沉夜幕,追随着那支消失在西方黑暗中的火把长龙。那火光,如同投向深渊的希望火种,微弱,却倔强。许久,她缓缓转过身。目光投向皇城深处,那灯火通明的所在——东宫。
东宫书斋的窗纸上,映着一个伏案疾书的、挺拔而沉静的身影。烛火通明,彻夜不熄。曹太后久久地凝视着那扇窗,那窗内的灯火。夜风吹起她鬓角的白发,拂过她布满皱纹却依旧威严的脸庞。精明的老眼中,倒映着那点不灭的光亮,也倒映着这脚下沉睡的、即将迎来惊涛骇浪的万里河山。良久,一声极轻、极淡,却仿佛蕴含着千钧重量的叹息,溢出她的唇齿,消散在呜咽的夜风中:
“这江山……”
“终是要交到……”
“能扛得住风浪的人手里了……”
她收回目光,不再看那远去的火龙,也不再看那东宫的灯火。她紧了紧身上的凤氅,转身,步履沉稳地走下角楼。玄色的身影,缓缓融入皇城深沉的夜色之中。唯有那捻动佛珠的枯指,在袖中无声地悄然又捻过了一颗。
喜欢宋神宗的新宋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宋神宗的新宋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