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明指尖悬在玉符上方,光幕中正跳出一条来自L-379工坊的实时回传——“冷锻银芯已接入基座,能量回涌稳定,输出效率提升三成二。”
他没有立刻回应,而是将这条数据单独提取,投射至全域协作日志的首屏。原本灰暗的进度条应声转亮,青光自下而上填满。
几乎同时,东陆野匠联盟的排产记录也更新了状态:“滤芯模块完成首件试制,压力测试通过。”附带一张简图,标注了合金板焊接点的热应力分布。数值落在安全区间内,边缘略有波动,但未超限。
路明调出此前被搁置的十七个项目列表,已有六项恢复活跃。北境矿道监测组传来地形修正报告,第三分支的旧阵残骸已被重新测绘,部分导气槽经加固后可复用。南部匠盟的动力阵列微型化方案也提交了新版本,双回路结构已嵌入原型机,泄压测试正在进行。
他轻轻一划,将这三项进展并列生成动态图谱。三条曲线从底部缓慢爬升,起初平缓,随后斜率渐增。这不是理论推演,是真实运转中的反馈累积。
殿外天光由晨转午,玉符阵列的嗡鸣变得规律而沉稳。他没有起身,也没有唤人传讯,只是将“首期创新评优”的框架调出,设定了三个维度:实效、可持续、可推广。候选项目自动归入评分池,系统开始逐项比对历史数据。
就在这时,一份附加文件跳入视野。
来自东陆野匠联盟的技术简报末尾,夹着一篇题为《灵机赋》的文章。署名者不详,只标了“一线匠役”。通篇以四言句式写成,却非空泛咏叹,而是将滤芯模块的气流导向原理拆解成意象群——“涡如旋渊,引而不发;格若星布,疏而不漏。”连材料抗蚀性的变化都用“金骨承火,色由赤转青”来描述。
路明沉默片刻,打开百工碑林的刻录权限,将此文全文录入,并加注一行批语:“技可载道,文以传心。此篇立意不俗,宜广示诸坊。”
消息未发,先有回响。不到半刻钟,南部匠盟传来一份补充记录:一名年轻阵师仿照《灵机赋》体例,写了篇《阵眼说》,用韵文解析动力阵列的能量聚焦逻辑。虽略显生涩,但已有传播雏形。
他没多看,直接将两篇文本纳入“文化类创新”标签库。这类成果无法计入效率提升曲线,也无法折算资源回报,但它们正在改变一种东西——那些长期沉默的工坊里,开始有人愿意开口说话,动手记录,把经验变成可传递的东西。
玉符再次震动。
北境传来新消息:浅层阵法铺设完成,监测数据显示能量回馈稳定。更关键的是,利用旧阵残骸改造的导气通道不仅未影响性能,反而因结构错落形成了天然缓冲带,使整体负荷下降近一成。
路明调出三维地形图,放大那片区域。断裂的槽道像蛛网般蔓延,却被新的阵纹巧妙绕行、衔接。这不是原计划的内容,是现场技术人员根据实情做出的调整。他们没有等待指令,而是直接执行了最优解。
他点了确认,备注栏写下:“因地制宜,不必拘于初案。”
这一刻,他意识到有些事已经变了。不再是他在推动流程,而是流程本身开始自行运转。指令下发后,不再是一片死寂或层层推诿,而是陆续有反馈主动汇入。哪怕只是简单的“已接收”“正在处理”,也是过去不曾有的响应节奏。
又一条信息弹出。
L-379工坊发来转换器运行七十二时辰的完整日志。损耗率始终维持在百分之七以下,夜间峰值时段也未突破阈值。随附一段影像:一群匠人围在设备前,一人手持测灵仪读数,另一人正记录参数,背景里还有人在调试备用线路。
画面晃动,显然不是特意拍摄,只是随手留存的工作片段。但正是这种不经意,让他看清了什么。
那些人的脸上没有惶恐,也没有敷衍,而是专注,甚至带着一丝兴奋。他们知道自己在做的事不一样。
路明关闭影像,将该项目标记为“首批达标案例”,并设定为后续支援的标准参考模板。同时,在攻坚组内部通道发布通知:所有技术官需在申时前提交所负责项目的最新评估,不得延迟。
他不做总结,也不发庆贺令。他知道现在还不是时候。这些成果还太薄,支撑它们的机制依然脆弱。一旦他松手,或许又会退回原点。
但他也不能停下。
手指轻点,调出尚未激活的其余十一个项目档案。其中三项已被评审组重新提级,理由是“具备联动潜力”。他逐一查看停滞原因:材料缺口缩小至可调配范围,协作方态度由冷转默许,个别宗门甚至主动提交了接口适配方案。
他将这三项列为第二批推进重点,准备启动资源预占程序。就在他即将输入调度密令时,玉符突然跳出一条异常提示。
南部匠盟发来紧急通报:动力阵列微型化的第三次泄压测试中,备用导流槽出现微裂,虽未导致爆炸,但能量逸散超出预期。初步判断是承压材料在高频震荡下产生隐性疲劳,现有检测手段难以提前发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