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北京,天空是一种澄澈而高远的蓝,
阳光剔透得如同水晶,空气中弥漫着微凉的干爽气息。
吃完早餐,曹昆站在金茂府宽敞的落地窗前,
望着楼下开始熙攘起来的街道,
心里蓦地升起一个强烈而清晰的念头
——今天,哪儿也不去了,就自己一个人,
静下心来,真正地去逛一次故宫。
不同于以往那种夹杂在旅行团中、被推搡着前进的仓促经历,
他想要一次纯粹的、只属于他自己的朝圣。
他想要触摸那红墙黄瓦的温度,
聆听那深宫庭院里的历史回音。
他没有选择游客惯常的、从喧嚣的天安门进入的路线,
而是精心规划了一条更为幽静的路径。
他打了个车,目的地直指与故宫神武门仅一街之隔的景山公园。
这座由挖掘紫禁城筒子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镇山”,
是俯瞰整座皇城无与伦比的制高点。
景山公园的门票便宜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入园后,他并未在山脚下多做停留,
而是沿着修缮整齐的台阶,一步步向上攀登。
山路两旁是苍翠的古柏,树影婆娑,鸟鸣清脆,
偶尔能遇到下山晨练归来的老人,彼此点头致意。
攀登的过程短暂却充满了仪式般的期待感,
每一步都像是在接近一个神圣的视角。
当他终于踏上山顶万春亭的汉白玉观景平台时,
尽管在脑海中预演过无数次,
眼前的景象依然以一种近乎蛮横的、压倒性的力量,
让他呼吸骤然一停,
心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瞬间失语。
一幅何等磅礴、何等壮丽的画卷啊!
它就那样毫无保留地、铺天盖地地在你眼前彻底展开。
此刻,他脚下的这座宫城,
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
历时十四年方才建成,
是明清两代二十四位皇帝的居所和权力中心。
其布局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营国原则,
并以一条贯穿南北、长达八公里的中轴线为灵魂,
将“九五至尊”的皇权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空中俯瞰,
这片占地72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
其核心部分宛如一个巨大的、规整无比的九宫格,
外朝内廷,秩序井然,主次分明,
体现了古代中国最崇高的伦理秩序和宇宙观。
时值秋高气爽,能见度极佳,视野毫无遮挡。
整座北京紫禁城,
这座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
如同一个巨大无比、精致无比的沙盘模型,
却又散发着模型绝无可能拥有的历史厚重感与帝王威严,
静静地匍匐在他的脚下。
最冲击视觉的,
是那一片浩瀚无边的、在秋日艳阳下闪烁着夺目金光的琉璃瓦的海洋!
那光芒并非刺眼,而是一种温润而深沉的辉煌,
从北面的神武门开始,一路向南,汹涌澎湃地铺陈开去。
目光越过御花园茂密的、已见秋色的树冠,
掠过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组成的“后三宫”相对紧凑的殿宇群,
最终,所有的金色浪涛仿佛汇聚成一股洪流,
猛烈地撞击在由保和殿、中和殿,
尤其是那巍峨如山、拥有重檐庑殿顶的太和殿所组成的三大殿之上。
太和殿,
那座象征皇权核心、举行登基大典的至高殿堂,
它的金色屋顶如同一条巨龙最雄伟、最耀眼的背脊,
在湛蓝的天幕下散发出令人不敢直视的威严与光辉。
它是这金色海洋的浪峰,是整座宫殿群的绝对焦点。
这片金色海洋的基底,
是连绵不绝的、庄严肃穆的暗红色宫墙。
它们像血脉,像棋盘上的格线,
规整而有力地将无数殿宇、宫苑、广场分隔开来,
又巧妙地串联成一个无比复杂而又井然有序的庞大都城。
那红色,历经数百年风雨,
沉淀出一种深邃而稳重的色调,
与灿烂的金色形成了无比震撼的视觉对比。
他极目远眺,视线越过故宫的南端
——午门和端门,笔直的长安街如一条玉带横亘前方。
更远处,现代化高楼林立的中央商务区(CBD),
国贸三期、中国尊等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
勾勒出崭新的、充满未来感的天际线。
古典帝国的极致威严与现代都市的繁华景象,
在这一刻奇妙地同框,时空仿佛被压缩,
无声地诉说着,
北京城从帝都到现代国际大都市的沧桑巨变与生生不息。
关于这座宫殿的建造,
北京民间至今流传着它与“龙脉”息息相关的神秘传说。
相传,明初永乐皇帝决定迁都北京,
命刘伯温堪舆选址,兴建皇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